跳到主要內容
:::

* 有聲電影 Sound Film

早期電影在放映時,會有音樂伴奏以避免噪音與增加影片魅力。而音畫同步的技巧雖然很早就開始發展,但在商業放映上會影響到影片的國際市場,所以受到排斥。直到1927年美國華納電影公司因本身的財務問題,大膽採用「貝爾電話公司」的維他風有聲系統,推出第一部有聲的歌唱電影《爵士歌手》,而開啟有聲電影商業映演的可行性。

但是此系統的音畫同步未能完美,《爵士歌手》只是局部有聲。其他電影公司因為此例的成功,紛紛投入有聲片生產,1929年之後有數千家戲院換上有聲放映設備,而多種有聲系統出籠,不久後維他風系統就被光學聲音系統取代。有聲片雖然增加了成本,但也讓電影業恢復元氣,許多成功的舞台劇人才投入電影業中,但同時有聲片亦讓一些默片演員因聲音問題而淡出銀幕。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光學聲音系統因為聲音直接紀錄在底片上,使聲音剪接非常不方便,要到1930年代混音技術問世後,聲音方能分開錄再結合在聲帶上,解決了聲音剪接的問題,有聲片才算發展完成。關於有聲片時期,歌舞片《萬花嬉春》做了戲謔的呈現,而法國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導演的《大藝術家》,也可瞭解更多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發展的歷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