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轉場效果 Transition

淡入/淡出 Fade In/Fade Out

電影中的淡入、淡出效果就像劇院中的布幕一樣,告知觀眾場景的轉換;畫面的淡入指從黑畫面逐漸轉亮到影像出現,而淡出是指明亮的影像逐漸轉淡直到畫面全黑,這樣的技巧常常被用來交待場景、時間或空間的改變。聲音也可以使用淡入、淡出的效果,淡入指聲音逐漸由小聲轉大聲,淡出指聲音逐漸轉小聲甚至無聲。

溶接 Dissolve

一種漸進的轉場技巧,即在一個場景淡出時,另一個場景淡入。淡出鏡頭的後段和淡入鏡頭的前段,同時短暫地出現在銀幕上。溶鏡的一般長度是兩秒鐘,但可視需要的效果加長或縮短。在傳統的電影攝製中,溶鏡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技巧,用來表示由一個場景跳到另一個場景的空問轉換或時間差異,有時亦可表現同一場景中的時間差異。由於溶鏡在視覺上有柔和的效果,所以經常用於比較緩慢或抒情的節奏。

跳接 Jump-cut

又稱跳剪,表示兩個以上的鏡頭以不連戲的方式剪接起來。例如法國導演尚盧高達在《斷了氣》中,捨去中間沈悶的部分,將最精彩的對話和畫面剪接在一起,打破習慣以連戲為主的剪接原則,而跳接有時也因為突兀地省去時間,而可造成某種喜感,如法蘭克歐茲的《異形奇花》。但是,若是拍攝上的疏失,例如拍攝體的尺寸大小不同、攝影角度、光線或是其他因素所造成不連戲跳接,可能會干擾到觀眾觀看電影的感受。

劃接 Wipe

一個鏡頭自銀幕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動,而劃去前一個鏡頭。劃也能以一種類似翻卡片的方式來進行,新的場景看來就像是在卡片的另一面。早期電影的劃接,都是透過暗房處理出來的。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平順的轉場技巧,用它來轉換場景時,戲劇的步調無鬆弛之虞。如果不透過後製處理,而是拍攝時以場面調度的元素將場景劃去的話,那就是自然劃接(Natural wipe)。

圈入/圈出 Iris in/Iris out

以一個圓將畫面的外圍遮住,並逐漸縮小這個圓,直到畫面完全消失,這叫圈出;相反的過程叫做圈入。圈入和圈出往往並用,作為結束一場戲和開始下一場戲的轉場方法。此外,固定的圈在電影史的早期也常被用來改變影像外形,將畫面的某個戲劇元素孤立出來。大衛‧葛里菲斯經常使用圈的手法,以達到戲劇性取景目的,如在《國家的誕生》(1915)中,他以圈的手法來處理莉麗安‧姬許的一張特寫照片,從而為這個插入鏡頭,賦予了主觀的成分。在《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中,有一個鏡頭是圈著年輕述說者的臉,因而增加了觀眾對他處於焦慮狀態的認知。圈的手法時常在模仿早期電影風格的影片出現,而造成一種懷舊的效果,例如法蘭蘇瓦·楚浮的《四百擊》(1959)。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