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張畫》The Fourth Portrait
2010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105mins │ 保護級
導演:鍾孟宏
電影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描述十歲小男孩小翔獨自面對父親死亡,靠老校工接濟,多年不見的母親突然現身將他帶回,與夜市中擺撈金魚攤的繼父和他們的小孩共同生活。小翔生活在陰沉兇暴的繼父陰影中,轉而和在廁所巧遇結識的大哥哥納豆四處闖蕩。小翔夜夜被惡夢驚醒,而他的老師也發現他原來有個「不見」的親哥哥,此時員警介入,演變出令人意外的結局。
推薦理由
八O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裡,不少導演(尤其侯孝賢)透過鏡頭內「父親」的倒下或缺席,把自身成長經驗與近代台灣歷史加以結合,隱喻威權體制的瓦解、或者現代化的衝擊。深受台灣新電影所影響的鍾孟宏,轉而關注「孩子」:紀錄片《醫生》裡自殺的兒子、《停車》裡的不孕夫妻、以及《第四張畫》裡盲眼的或失蹤的兒童──彷彿隱約可以聽見魯迅的那句「救救孩子」。
《第四張畫》裡的男孩小翔,父親位居社會底層(葬儀西索米鼓吹手),母親來自中國而位居社會邊緣(特種行業女郎),打自出生即已屬於「down-and-out」。爾後父母離異、生父驟逝、而母親再嫁的繼父卻陰沉凶險、有家暴傾向──這是小翔的哥哥失蹤的原因。孤立無援孤獨無依的小翔只有兩位朋友:一是社會邊緣的外省老校工、一是社會底層的七逃郎手槍仔;前者以腳踏車、後者以摩托車,先後載著小翔兜風晃遊,似乎能夠前往某個有光的所在,但終究只是行過廢墟、廢耕的荒田、陰鬱的沿海、鐵蒺藜一般的防風林。沒有外邊。
鍾孟宏的作者印記之一,乃是他化名「中島長雄」的攝影:飽和、瑰麗、濃烈的光影與色調。從《醫生》的美國公路黑白地景、《停車》的子夜霓虹都市浮世繪、以迄《第四張畫》陰鬱慘綠北海岸──愈來愈貼近鄉土、也愈來愈寫實。然而,鍾孟宏的鄉土寫實卻迥異於台灣新電影裡的、我們所熟悉的前現代純樸鄉村風景,反而是詭異瑰麗、彷若「他方」或「異鄉」的風景──這是鄉土的「背面」或「另外一面」,小翔的第五張畫,或者彷彿也是片中那位目盲兒童透過指尖所觸探、所「看見」的嶄新視野。
撰文:陳平浩(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