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只要我長大》Lokah Laqi

2016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90mins │ 普遍級

導演:陳潔瑤

一個遺世獨立的原住民部落,靜靜地躺在美麗山谷間,三個在部落山林間長大的小男孩—瓦旦、晨皓與林山,他們樂觀活潑、調皮貪玩,卻又因為家庭而各懷心事,他們一直用最「看得開」的方式在長大著。行動不便的拉娃老師為部落的孩子們開設了課輔班,讓他們在下課之後,除了家以外,還有一個溫暖的地方。拉娃對這群孩子們而言,是一道愛的光芒,她擁有美妙歌喉,卻不再開口唱歌,直到瓦旦發現了拉娃以前唱歌的錄音帶...這三個小毛頭鼓起勇氣,帶著錄音帶來到台北,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推薦理由

透過故事的內容、題材,分享台灣部落孩子們的生活寫照、教育情況,以及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危機。這有助於平地學生或非原住民學生得以藉由這部片的觀看而獲得一些基本的認識和印象;事實上,反過來說,可以讓一般孩童意識到自己擁有的相比起來多得多了。

片中三個小朋友有各自的家庭問題,這些設計基本上巧妙地融合起原住民當前遭遇到的一些困難、困境與問題,並且,幾乎都是很難找到解決的或妥協的方法。其結果是很可能加大了這些問題帶來的新問題與影響,以致於也很難一下子可以解決。然而小孩們卻在這樣先天不良的環境中,努力找到自己生存的定位,甚至有些人的志向是因匱乏而生發,亦即,並非真正的志願,但卻得努力去完成。這對一般小朋友來說或能成為因對照而產生的勵志效果。同時也藉由片中被迫早熟的小朋友對於自我與認同的追求,這種迫切的需求,轉而提醒課堂上的小朋友們。

最為重要的是,觀察導演如何去挖掘這個題材、族群與他們的文化和習慣中專屬的敘事方式;當然也包含了對地理條件、生活環境等等的觀察和轉化。特別是影片顯然不是高成本影片,這意味著工作團隊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去找到最適合影片的拍攝手法,這也是在改動現實條件的前提下,如何將創作意志轉進現存素材的一個非常傑出的典範。

引導問題思考

  1. 影片最後是「結束了」?還是「未完待續」?這樣處理是否合適?再思考影片開始的戲,為何我們始終看不到瓦旦和阿嬤「再苦一點」的表情?
  2. 拉娃老師這個人物及其設定,對其他人物之間產生什麼樣的作用與效果?
  3. 片中兩場「出遊」(帶路拍婚紗、上台北校外教學)在情節安排上有什麼樣的意義?對孩子們來説又有什麼意義?
  4. 片中「三劍客」的設定(人物、家庭),可以看出導演想突顯出哪些問題?
  5. 看完影片之後,覺得片名應該是積極的「只要我長大!」還是消極的「只要我長大?」為何?

 

撰文:王志欽(影評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碩士,曾任FA電影欣賞主編,富邦電影發聲學校講師)

觀看平台: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電影院(登入各縣市圖書館帳號即可觀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