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片 Musical Film
把歌舞排場的慣例併入影片故事中,而樂曲為電影主要敘述的必備要素,歌舞片慣例包括了歌曲、舞蹈、奪目的服裝和佈景,並經常運用風格化的燈光色彩及攝影機運動,尤其常見於載歌載舞的歌舞場面中。
第一部歌舞片是華納公司的《爵士歌手》 (1927 ) ,這部片子也是了有聲片的先河,不過所謂全本歌舞片要到1929年的《百老匯之歌》才真正開始。1930 年代美國好萊塢的歌舞人才輩出,像導演風格富於創意的劉別謙,也有強烈個人舞蹈風格的佛雷‧亞斯坦。此外,巴斯比‧柏克萊也在此時將百老匯豪華歌舞形式引進好萊塢,從而建立另一種”柏克萊”風格的歌舞片型態。
進入彩色影片時代,歌舞片更添姿釆,像《綠野仙蹤》(1939)即成功運用色彩和黑白。到了1940 年代,米高梅公司旗下有金‧凱利、史丹利‧杜寧、文生‧明尼利、裘蒂‧葛蘭,以及水上歌舞明星愛絲達‧威廉絲,組成了極強的歌舞片編、導、演、舞的陣容,締造了歌舞片的黃金時代。1950年代後期歌舞片雖由於社會意識改變而日漸式微,但由成功舞台劇改編的歌舞片,一度盛行,如《國王與我》(1956)、《窈窕淑女》 (1964)、《真善美》(1965)即是當時的代表作。但真正的古典歌舞片的黃金時代,卻一去不回。到了1970 年代,只有鮑伯‧佛西執導的《酒店》 (1972)、《爵士春秋》(1979)等片,為歌舞片帶來一點現代氣息。此外,《火爆浪子》(1978)、《閃舞》(1983)等融合了大眾流行音樂和舞蹈的電影,也算是歌舞片的一種新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