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表現主義 German Expressionism 1919-1926
表現主義電影發源於1920 年代德國,在表現主義電影和戲劇中,演員、物體和布景設計都不是用來重現物象意義,而是用來傳達氣氛、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元素。表現主義電影經常包含下列幾種元素:一、它會用一組稀奇古怪的布景,足以代表內心情感的景觀,投射角色強烈感情的布景:二、其它角色的功能被簡化到輔助主要角色即可,內容經常描述神祕、宿命瘋狂、罪惡與失衡的危機世界;三、演出方式誇張,力求表現情感強烈的程度;四、為了表達表現主義繪畫及劇場佈置的鮮明色彩,電影中出現相當多的光影對比。此外,突兀攝影機運動與不安定的拍攝角度也是表現主義電影的特色之一,而且,這些影片幾乎都在處理一些極端處境,或因日常生活太單調所引發的強烈反應。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即是以運用表現主義技法聞名的影片。在這部德國影片中,布景極度扭曲,演員沿著幾個同心圓活動,燈光非比尋常地幽暗和陰沈。而其場面調度則以心理而非寫實的方式來強調一位精神病患的故事。此外,F .W.穆瑙的《吸血鬼》(1922)、《最後微笑》(1927) ,佛烈茲‧朗的《大都會》(1927) 都是德國表現主義代表作。這些影片大致在表達人內心世界的某些基本情緒,像恐懼、愛恨、焦慮、絕望…… 等。後來德國納粹主義興起,許多表現主義藝術家為避戰禍而遠走他鄉,此時,許多表現主義視覺母題亦被帶入美國電影,如1940 年代的黑色電影就有表現主義的痕跡。此外,希區考克及奧森‧威爾斯的作品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