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電影 The Fifth&Sixth Generation
第五代導演
中國第五代導演指的是八零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這批導演在年輕時捲入了文革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歷經十幾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的電影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試圖在每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並強烈渴望透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以及動盪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傷痕,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代表作品有張藝謀《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陳凱歌《黃土地》、《霸王別姬》,田壯壯《獵場札撒》、《藍風箏》等作品,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九零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影展最高榮耀(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四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導演則大多出生於19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他們的年少時代正好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也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遭遇了社會經濟轉型的陣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
代表導演包括張元、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王超、路學長、管虎、王全安等。他們不是極度追求影像本體,要不就是執著於寫實狀態、關注草根人群,也有堅定走在商業電影的道路上,幾乎難以像「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被歸納的一代,而僅能以「叛逆與反思」作為這一個創作群體的初衷精神,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作品有賈樟柯《小武》、《站台》,婁燁《蘇州河》、《頤和園》,王小帥《冬春的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