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論 Auteur Theory

西方從文藝評論移植過來的一種電影批評理論。根據這一個理論指出,電影導演如果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提材與風格上的某一種一貫特徵,就可算是自己作品的作者。1954年楚浮在《電影筆記》上首倡作者論,認為電影的作者應是導演而非傳統中認為的編劇。後來《電影筆記》中對於美國導演是否能稱為作者而引起激烈爭論,一些美國導演如希區考克、霍克斯與普明傑等在這場論戰中確立其地位。之後作者論分裂成兩派,一派強調導演在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場面調度上有其獨特個性,一派則認為導演的個性體現在其多數作品上,有一貫主題與內涵才能稱為作者。
作者論在1950、1960年代迎合了西方導演個人化創作與自我表現的需要,減少片廠對創作的影響,而其缺陷則是產生只要在作品中有其獨特個性即可稱為上品的弔詭,且容易忽略時代與社會對於影片的影響力。1960年代中期後,意識型態與結構主義的批評出現,作者批評中的中產價值觀受到攻擊,1970年代開始,電影的批評範疇產生重大變化,如電影符號學、第三世界電影研究的出現,讓作者論批評的主導性減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