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畫合一&音畫分離 Sync Sound/ Non-Sync Sound
你有看過電影製作的幕後特輯嗎?有沒有發現在每個鏡頭的開始,總是會有個人手拿一塊黑白的板子,在攝影機前面「啪」一聲合上?這個動作就叫做「打板Slate」,板子上除了會寫上電影片名、導演名稱、這顆鏡頭的拍攝場次、鏡頭數等資訊,方便電影後製時區分影片素材之外,這個動作還有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供後製人員「對聲音」使用。這要從電影進入同步錄音時代開始說起,同步錄音的意思就是在影像拍攝時,同時錄下現場的對白和其他聲音,雖然大部分的攝影機都有錄音功能,但為了更好的收音品質,通常會由現場錄音師用錄音機另外收錄聲音,「打板」就是為了在後製的時候,能很快地對照板子合上的影格與聲音的波形,快速地把聲音和畫面合在一起。若一部電影裡聲音和畫面是同步的,就叫做「音畫合一」;相反地,若聲音跟畫面不同步,就叫做「音畫分離」,音畫分離可以用來描述聲音與畫面對不上的技術失誤,也可以用來描述一種特殊的美學風格,例如在莒哈絲導演的《印度之歌》當中,片中的男女主角在畫面上完全沒開口說話,所有的對話都以畫外音完成;又例如黃亞歷導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則以大量的靜態畫面或默片配上動態聲音,在這兩個例子當中,音畫分離創造出了一種詩意、回憶一般的美學感受。*可參考後製、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