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理由》If There is a Reason to Study
2014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97mins │普遍級
引導問題思考
- 紀錄片是以「真實世界」為題材的影片類型。《學習的理由》導演楊逸帆以他的國中學長姐、同學為記錄對象,探討台灣教育以「升學考試」作為「學習的目的」這樣的問題。你覺得他為什麼要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這個議題?用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對社會大眾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承上題,若改成用劇情片「真實故事改編」的方式呈現這個議題,你覺得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帶給觀眾的感受和想法會不一樣嗎?
- 片中記錄了陳立安、蔡沛玲、林雨萱、鞏興豪、楊逸帆五個人,從國中參加基測考試到升上大學的過程,拍攝期長達七年,你有發現他們這幾年間,對於「學習目的」的看法有什麼樣的變化跟差異嗎?你認為造成這樣的差異原因是什麼?
- 導演楊逸帆在片中為了體驗考基測的感覺,以實驗精神的方式親自報名了他原本不用參加的基測考試,將自己變成這部影片的被攝主角之一,讓導演從「旁觀者」變成置身其中的「參與者」。你覺得這樣的方式對於一個紀錄片導演來說有什麼意義?對於觀眾來說,增加這一段內容,或少了這一段內容,會影響影片的說服力嗎?
- 看完這部影片,有改變你對「學習」的看法嗎?目前「基本學力測驗」已經改成「國中教育會考」,你認為影片中對「為了考試和升學而學習」所提出的質疑,會因此有任何改變嗎?
- 紀錄片是「記錄者」與「被拍攝者」之間共同合作的成果。拍攝紀錄片時,被拍攝者的意願與隱私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學習的理由》當中的幾位主角在影片中有突然間表示自己不想回答某個問題,或要求導演停止拍攝的情況嗎?如果你是導演,要如何在尊重被攝者與導演創作之間拿捏界線?
- 楊逸帆導演從國中就拿起攝影機拍攝紀錄片,以他熟悉的朋友為主角探討教育議題。如果你也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你會想要拍攝什麼樣的主題和內容?紀錄對象是誰?你希望這部片拍出來對社會大眾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問題設計:宋育成(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策劃2014-2017南方影展,並擔任影像教育扎根計畫之電影實作工作坊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