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龍門客棧》Dragon Inn

​1967(2013數位修復)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111mins │ 保護級

導演:胡金銓

胡金銓導演是華語武俠電影類型的典範者,影響後續影人無數。1970年代,他的作品進入西方藝術電影評論圈的視野並被嚴肅以待,以當時華語電影的情景來說幾乎是首開先河。在1967年,胡金銓離開香港邵氏製片廠投奔至草創的台灣聯邦,可被視為作者創作生涯的關鍵轉折點,胡金銓在此地有盡情發揮的空間,他傾力拍出的《龍門客棧》結果成為台灣年度超越西片的賣座冠軍,回銷香港與亞洲市場時打破了國語片的票房紀錄。由這部電影可以看出,胡金銓脫離了邵氏對製作和題材限制而大展身手的同時並沒有失去票房,一種貫穿他所有作品中的特徵,包括影像風格與張力十足的節奏──某種獨樹一幟的「作者」(auteur) 特質,在《龍門客棧》已經醞釀成熟並展露無遺。

江湖上臥虎藏龍的人物景觀

《龍門客棧》標誌著武俠類型電影的風格轉向,無論人物設計、場景運用、音樂等各方面皆有明顯的突破。胡金銓早期參與製作《玉堂春》(1964)時開始研究取法戲曲特色,著重人物性格摹寫的能力,這成就出《龍門客棧》中的每個角色,無論在個性和外在造型塑造皆有可看之處的驚人成績。全片敘事緊湊,以人為主軸,環環相扣。胡金銓不只著重描寫男女主角,也敷寫出江湖上臥虎藏龍、各有來歷的人物景觀:朱家兄妹一靜一動、個性互補,儒俠蕭少鎡深藏不露,智謀型的吳寧則以諸葛亮為原型,棄暗投明的多剌兄弟劍藝高超。即便反派人物也性格分明,刻劃甚至更勝一籌,組合成為位階分明「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權力核心集團。當中最大的反派曹少欽鶴髮童顏、冷靜暴虐,具有衝突性的怪誕造型令觀眾印象深刻,使得武藝登峰造極的專權太監自此成為武俠類型的經典人物,足以與突出的女俠、儒俠角色比美。

胡金銓鏡頭下各個角色的性格面貌毫不含糊,描寫細緻,但導演以視覺特徵形塑角色的同時,也期待觀眾冷靜觀察角色的行事作風。胡導演有意識地讓以往善惡「一目瞭然」的人物臉譜性質複雜化,顛覆外型能被遽下判斷的可能,角色有不少隱匿臥底、裝扮欺詐情節。換言之,角色的「戲劇行動」才是善惡忠奸的辦別依據,比如蕭少鎡與大檔頭皮少棠對峙一景,視覺上兩人服裝造型相近,便是一例,也是這種灰色地帶使得胡金銓的人物更加立體、貼近環境現實。美國著名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曾言道:「武俠電影類型,往往圍繞個人私仇及家族孝悌展開情節,但胡金銓卻藉其書寫充滿欺詐、偽飾、變節的政治陰謀,並常以明朝為背景」。明代的政綱混亂是胡金銓一再以此為時代背景開展善惡辯證主題的主因,也從《龍門客棧》開始,武俠電影從秘笈爭奪、武林恩怨等情節一舉被上升成為描繪國族寓言的可能形式,歷史在電影銀幕上的再現,成為一種藉古喻今的抒懷與借鑑。

藝術表現形式的轉化與京劇影響

由於胡金銓的好學和孜孜不倦,他對傳統藝術形式的掌握和中國民俗文化的熟悉,加上對古今中外諸多經典作品的深入研究,諸多素材在他手上熔築轉化成為引人入勝的《龍門客棧》。《龍》的開場陣仗及服飾考察自台北故宮所藏的明代《出警》、《入蹕》圖,除了盡力落實寫實主義,他以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方式突出室外場景的環境氣氛,比如引用山水、自然、煙嵐等元素,也增加了寫實場景中的抒情寫意性。在室內場景,他讓大部分劇情集中在客棧空間內外,以客棧為重心,大幅簡約了以往武俠電影多場景、奇遇歷險式的表現。人進人出的客棧讓人聯想到老舍的名著《茶館》(1958),這位作家/劇作家一直是胡金銓潛心研究的對象。而胡金銓銀幕上呈現出的客棧構圖角度多變、空間應用靈活,前景不時出現的條狀裝飾性構圖預告著埋伏人物突然入鏡的可能,以眼神連戲構成的剪接節奏與各鏡頭因果關係的對應,無疑都是視覺性的展現,具有豐富的電影感。

胡金銓自承受京劇的影響極深,演員俐落的武打動作來自於京劇戲班出身的武術指導──韓英傑的設計。演員帶有舞蹈韻律的動作,在鏡頭調度下顯得真實且充滿身體力量。胡金銓並選擇直接引用京劇鑼鼓點來調配武打節奏,鑼鼓點作為電影聲音,深刻地與剪接、演員肢體運動互動,使得眼神掃視、兵器交手的片刻都成為具體音樂元素的一部份,相互交織共築成為具有一體性的旋律樣式。音樂元素與所有電影其他風格媒介融合為一的關係(monism of ensemble),使得整部片洋溢著動感,也為電影美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古畫動漫─明人出警入蹕圖

引導思考問題

  1. 《龍門客棧》裡的角色眾多,像手機遊戲一樣各號人物都有創作者預先設定的屬性,請試著說說看有哪些人物可以怎麼就屬性分類。你覺得導演是否特別推崇某種性格的人物?這些人物和傳統的英雄人物有無不同?義士們千辛萬苦的決戰合擊才獲勝,反派的能量之大,是否會讓你對通俗故事裡的「邪不勝正」和「快樂結局」產生質疑?這與你平日生活中的觀察有無任何共鳴?而故事背景設置的明代,和影片當初拍攝放映的時空背景,又是否可能有任何關係?
  2. 《龍門客棧》的開場層層遞進,有各種設計引領觀眾進入明末宦官弄權、豪俠路見不平的時空。導演是如何在開場讓觀眾快速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電影一開始時就以「旁白」引領述說了一段故事,在片名和主創人員名單後,另一個故事又重新開始,請問這樣的安排有什麼用處?
  3. 胡導演向來注重各個角色初登場時的鋪墊,即便反面人物也給了著墨空間。請觀察音樂對於角色的塑造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4. 如今武俠電影的表現風格,無可避免地走在胡金銓導演所開拓的道路上,包括寫實場景、快速剪接營造出的視覺速度感、張弛並濟的武打節奏等等。如果比較《龍門客棧》和現在的武俠電影,你覺得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主要參考資料

張建德:《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增訂本),香港聯合,2018。

蒲鋒:《電光影裡斬春風》,香港電影評論協會,2010。

黃建業〈論胡金銓的原型風格〉,《電影欣賞季刊》總號第151期,2012。

李翔齡:《從戲台到銀幕:胡金銓電影中的女俠形象、廢墟場景與鑼鼓點音樂》,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17。

 

撰文:李翔齡

畢業於臺大戲劇所,主要研究領域為胡金銓電影,現為國家電影中心研究組助理研究員,主要負責臺灣影音史研究計畫。

※本影片可於會員專區觀賞全片,需先至會員專區以學校信箱註冊,登入後即可觀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