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十年》 Ten Years

2016 │ 香港HK │ 彩色Color │ 104mins │ 輔12

導演: 歐文傑、伍嘉良、周冠威、黃飛鵬、郭臻

如果十年之後,我們的故鄉被敵人占領,國不成國,家不成家……

時間拉回2015年,雨傘革命剛結束不久的日子。中共在1997年於《中英聯合聲明》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承諾的一國兩制已經完全破功。自主權移交以來,港人只看見中共操弄選舉制度與法治,用各種話術跟制度設計讓廣大的香港人民無法投票選出自己的行政長官。港人從2003年以來的爭取普選活動全都失敗,居住品質也隨著港府官員的錯誤政策而快速惡化,港府更在2012年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教導學生「以成為中國人為榮」,引發香港人巨大反感。種種怨恨在2014年第四季爆發,經歷長達79天,總計120萬人參與,香港史上(當時)最大的「雨傘革命」。

雨傘革命成功吸引泛美陣營關注,年輕領袖黃之鋒甚至在18歲生日那周登上《時代雜誌》封面,香港年輕人也在抗議活動中意識到獨立的必要性。但三個月過去之後一切如常,真雙普選依然毫無希望。港府似乎絲毫不在意人民的聲音,人民也無法對香港政局造成實質威脅。任人魚肉之局似乎已經決定。

如果政府完全不在意人民,人民也無法反抗政府,香港繼續被外地政權殖民,甚至連下一代的認同與未來都被殖民者剝奪,十年之後香港將成為怎樣的地方?這就是《十年》的五位導演想討論的議題。他們用五則短片,60萬港幣的超低製作成本,從五個不同視角討論未來香港的反烏托邦樣貌。影片推出後蔚為話題,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也累積600萬港幣的票房。但同時也被中國政府列為禁片......

《浮瓜》

《浮瓜》搬演當權者無視民意、人命、法制的權力遊戲。港府在中共官員的淫威下偽造恐怖攻擊,操弄民意演出一齣戲,通過「國安法」變成警察國家,和二戰前希特勒掌權的德國國會縱火案如出一轍。影片將香港各大當權派赤裸裸彼此分贓的過程完整簡述出來,提醒觀眾現實中正發生極為類似的事件。同時又以兩位底層黑道小弟的內心掙扎,呈現當權者只要靠少少的利益就能驅使弱勢者成為棋子用完即丟。

習慣傳統政治軍事劇的觀眾,想必會納悶於本片的扮裝與場景為何如小學話劇一般粗糙。但這其實是呈現權力分贓荒謬的手法。想一想,現實世界中當權者的權力運作與行動方式是不是很接近劇中表現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劇中那些扮演當權派系的角色在板凳決定別人與整個香港生死的樣子,正諷刺了現實不過有如小學生話劇一般幼稚,而政治與社會的一切傷害都是來自這些荒謬幼稚的決定。

《冬蟬》

《冬蟬》描述在過度快速的變遷下後,保存既有生存方式的艱難。兩位年輕文史工作者將友人被推倒的家屋作成標本,卻在保存過程中逐漸發現,即使只是一個家屋,必須被保留的東西也遠超過標本箱能容納的數量;而且物件被保留之後就死了,能在標本箱中保存的永遠只有遺跡。男主角最後決定將自己作成標本,似乎隱喻著能夠有機永續的居住、文化、生活方式就像一個活著的人。即使你成功保存,那種生活方式也死了,再也無法碰觸無法交流。唯一能夠真正保留文化的方式,就是讓它用既有的方式留著,不要由外界暴力推動不連續的改變。

《方言》

《方言》描述殖民者以經濟與政治方式消滅香港本土文化的悲歌。認真的中年父親開計程車賺錢給兒子上高級小學,卻因不會講普通話而被港府禁止在機場、港口等重要地區營業,擋風玻璃甚至被貼上「不會講普通話」的歧視性標籤(與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商店的作風如出一轍。當年此政策一出,猶太商店很快就成為盜匪掠劫的目標)。中國的巨大經濟優勢讓路邊小吃店的服務生聽不懂粵語,來港的外國人直覺地以普通話而非英語向會說流利英語的主角溝通,連導航軟體都只接受普通話輸入。甚至那些能說普通話的其他香港司機,也借用警察之力「合法地」搶走只想上主角車的香港乘客。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一代之內就失去自己的街坊、收入、自我認同、甚至妻兒的尊重。面臨殖民者的政經霸權,你失去的不會只是自小習慣的語言而已……

《自焚者》

《自焚者》很可能是五部片中最哀傷也最震懾的一部。它假設香港獨立運動在2020年開始成熟,2024年第一次有人因為支持港獨而被《國安法》入罪,之後爆發了民眾抗議,並遭到解放軍強烈鎮壓。本片劇本明明2009年就已寫好,卻出現2019年「反送中」抗爭中的警察入室騷擾、抗議者「被失蹤」、抗議者以「火魔法」攻擊政府建築,以及勇武派與合理非的論辯等等。這些如今事後看來宛如精準預言的情節,其實是研究香港局勢、各國暴政與抗爭之後推得的結果。當2019的香港精準重演片中的情節,我們該注意的也許並不是本片導演有多麼精算神準,而是這類情節也許總有一天會發生,問題只是在什麼時候發生。

另外,這部片採用仿紀錄片的形式「採訪」學者與作家對於港獨、自焚的段落也非常有趣。20世紀沿襲至今的評論與報導形式,讓我們習慣以一碰到巨大的事件就去問「專家學者」的意見,但這些意見經常一不小心就落回理論甚至陰謀論的框架中,與事件本身隔了一層無法穿透的膜。本片以仿紀錄片的形式,將評論者與行動者之間的反差與隔膜呈現出來,甚至讓其中一位持陰謀論的作家去懷疑片中黑警入室騷擾的「影片」段落不夠真實。這不禁讓觀眾反思,如果片中的影片是演出來的,那麼它夠不夠真實?真實的究竟是紀錄、再現、還是隔了一層的討論?如果像本片這樣的虛構作品,呈現了歷史上會不斷重演的真實機制,我們還能不能繼續以「虛構」為由,斥其情節只是幻想而不符合真實?

《本地蛋》

《本地蛋》以常見電視劇的形式,講述殖民政權對本土經濟、本土文化、甚至「本地」這個詞的打壓,最後消滅香港未來的悲劇。「蛋」不僅是每個人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同時也可以看成「孩子」的隱喻。歷史上的殖民者通常都會用產業政策或者低價競爭,試圖打壓本土產業鏈。目的是切斷殖民地的產業與產業之間,以及產業與人民之間的聯結。這些政府往往也會像片中一樣,抹除人民對「本地」概念的認同。如此一來,每個企業、每個人民就都成為孤立無援的原子,容易分而治之,只能各自在現實壓迫下完全服從於極權國家或跨國企業的指揮。

這部片顯然在回應現實世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爭議,並讓人強烈聯想到德國思想家漢娜‧鄂蘭的名著《極權主義的起源》以及著名概念「平庸的邪惡」。現實世界在學校教育中赤裸裸插入「中國認同」的香港政府,在片中變本加厲讓小學生把文革時期的紅衛兵遊戲當成放學後的社團活動,無頭無腦地依循上級列出的清單去檢查「不推薦事項」,像小霸王一樣對維繫當地生計與便利的店家耀武揚威。在片中,香港人步步退讓的結果,就是不僅失去了自己的產業,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下一代不再能思考自己的未來與利益,淪為遠方當局手下的陣前卒。影片最後的大翻轉也非常有趣。一直沉默不語,跟著同學玩紅衛兵遊戲的孩子,原來一直都在當臥底,一邊承受著道德掙扎,一邊通風報信幫忙保存本土產業與文化。這樣的翻轉既溫暖又悲哀。片中的孩子被迫在平庸的邪惡以及痛苦的善良之間二選一,如果片中的成人能夠回到「十年之前」,是否還會選擇退讓?

引導問題思考

一、《浮瓜》

  1. 片中在樓上教室裡討論的政界高層可能是哪些人?他們為什麼要討論「要讓男生中槍還是女生中槍」? 他們用怎樣的語氣來討論這件事?
  2. 注意觀察長毛和Peter兩位小混混討論誰來開槍時的表情。你覺得他們在盤算什麼?可能有哪些心理掙扎?想一想這樣的角色平常生活可能都在做什麼?為什麼片中的當權者要找這樣的人來行兇?為什麼Peter是印度裔的?
  3. 這部片觀賞起來像是怎樣的戲劇?跟常見的政治、諜報片的畫面與台詞演出方式有什麼差異?電視劇、舞台劇會讓演員用這種方式講話嗎? 會讓政界高層坐在板凳上圍成一圈討論陰謀嗎? 為什麼整個場景要設定在中學學校? 其實這種戲劇呈現方式我們都很熟悉。想一想你什麼時候看過這樣的戲劇? 為什麼導演要用這種形式來呈現本片的主題? 這種形式呈現出的效果跟本片的主題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冬蟬》

  1. 你做過標本嗎?你看過放在標本箱、瓶子裡的標本嗎?標本給你怎麼樣的感覺?跟那些動物與植物的圖片、影片、或活體本身給你的感覺有哪些差異?為什麼片中的兩位主角要把朋友被毀的家變成標本?
  2. 為什麼標本越做越多,盒子逐漸不夠放? 他們在決定製作標本之時可能在想什麼? 後來可能發現了哪些原本沒有想到的事情?
  3. 為什麼整部片幾乎只有空屋與製作標本的屋子? 這部片的光線是怎樣的? 這樣的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 影片可能想用這樣的感覺講述什麼東西?
  4. 為什麼男主角最後決定把自己變成標本? 活著的人做成標本之後,跟原本的樣子有哪些差異? 男主角想用自己的標本述說的事情,跟舊屋被毀以及整部片充滿廢墟的環境有什麼關係? 他可能想告訴未來看標本的人什麼事情? 「把活生生的人做成標本」可能是想譬喻哪些東西?
  5. 回想一下我們在看標本時都想到些什麼,然後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你的家人朋友、你的生活街巷都消失了,全都變成了一個個標本,他們從標本中看到的你,跟現在的你有哪些差異?會漏掉哪些東西?
  6. 去查一下物種保育人士與文史保存人士,在保存動植物或文化遺產時,除了呼籲保存那些東西本身以外,還重視哪些條件? 想一想如果要真正保留一個東西給別人認識,需要哪些條件?

三、《方言》

  1. 為什麼影片選擇計程車司機來呈現語言議題?計程車司機通常是誰在做,接觸怎樣的人,收入來源為何?
  2. 廣東話對香港人而言是本地語言還是方言?要到什麼時候,在香港街上搭計程車的人大部分都只會講普通話卻不會講廣東話?為什麼這種狀況會發生?上網查一查,這種狀況是否已經在香港的其他領域發生?造成哪些問題?
  3. 為什麼劇中要特別加入主角小孩都講普通話的橋段?小孩上的是怎樣的學校?小孩可以順利講普通話而爸爸不會講,意味著什麼?
  4. 如果你到了語言不通的香港、日本、南韓、甚至歐洲,你會用什麼語言叫計程車或問路?為什麼劇中的人沒有這麼做?語言除了溝通以外還有其他意義,對吧?那可能是什麼?
  5. 台灣曾經發生過跟劇中幾乎一樣的事情。你知道那是什麼嗎?搜尋一下「方言」和「國語」。

四、《自焚者》

  1. 自焚者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哪些部分採取了紀錄片的形式?其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還不能確定真假的?這樣的形式在觀影時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2. 劇中有一段,描述被訪問的異議人士作者質疑片中「黑衣警察上門逮人」的段落不合理。為什麼要加入這段描述?這段與異議人士所持的陰謀論有什麼關係?
  3. 進階問題:我們似乎有辦法判斷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那麼還沒發生的事情呢?「還沒發生但非常可能發生的事情」或「預言」是真的還是假的?要如何判斷? 怎樣的判斷標準才合理?
  4. 激進版進階問題:這部片是什麼時候拍的?為什麼會把「香港獨立」時間點寫在2020?你看過「反送中」的警民衝突影片嗎?為什麼自焚者片中催淚彈與警察打人的段落會跟現實中的警民衝突影片極為接近?(為了方便討論,我們先不假設劇組有預視未來的超能力)
  5. 「香港沒經取道民主,是因為還沒有人死」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請查詢「阿拉伯之春」、「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的簡介,這些事件有哪些共通性?政治權力是如何轉移的?
  6. 為什麼「自焚者」的女主角設定為外國人?她的血統看起來像是哪個民族的?為什麼她自稱自己是香港人?判斷「香港人」和「外國人」的標準是什麼?目前各國常見的認定標準有「屬人主義」跟「屬地主義」,各自造成了哪些問題?這部片偏向哪一種標準?還是兩種都不是?(給執行單位:如果有任何學生答出「認同相同價值、社會組成、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的人是同一個國家的人」,請務必聯絡我!我們(包含好幾位教授)會非常有興趣。
  7. 超級進階問題:如果你在兩年後重新回答一次上述各題,你的答案會改變嗎?兩年後的你會怎麼看你現在寫下的答案?

五、《本地蛋》

  1. 為什麼明仔要設定成「少年軍」?少年軍做的事情、走路與說話的方式讓你想到哪些人?為什麼少年軍看起來像是小學生,而不是高中生或大學生?如果改變少年軍的年齡設定,這部片看起來會有哪些改變?
  2. 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這樣的「少年軍」。用以圖找圖的方式在網路上搜尋看看它發生在什麼時候,造成了哪些後果。
  3. 搜尋到答案之後想一想,「少年軍」的小學生把少年軍當成怎樣的活動?看一看少年軍蛋洗書店片段的表情,他們討厭那家書店嗎?做這些事情時心裡可能有怎樣的感覺?
  4. 然後再想一想,現實中做類似事情的人,以及歷史上的「少年軍」在做那些事情時,可能是怎樣的心情?那些屠殺猶太人的德國警察、幫納粹找出猶太人所在位置的德國戶政人員、反送中抗爭裡面毆打民眾的警察,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可能是怎樣的心情?
  5. 之後再想一想,片中的「少年軍」在五年、十年、甚至成人以後會怎麼看待香港、怎麼看待中國、怎麼看待「本地」這個概念? 在網路上查一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事件。為什麼會有很多香港人反對港府推出這樣的教材? 他們可能在擔心什麼?
  6. 進階問題:閱讀《極權主義的起源》第三部分,以及《平凡的邪惡》一書,寫下你對「平庸的邪惡」這個概念的看法。你相信真的可能有人把很邪惡的事情當成聽命行事嗎?如果沒有,他們為什麼會做那些很邪惡的事情?如果有,這樣的人是怎麼養成的?
  7. 為什麼片中連哆啦A夢也變成禁書?這個設定在暗示什麼?
  8. 為什麼少年軍要查禁「本地」這種字眼?把一顆蛋叫做「本地蛋」或「香港蛋」可能有哪些額外的含意?為什麼當地的政府要限制轄下的人民不能使用「本地」這個詞,這樣管理起來不會怪怪的嗎?還是是因為它希望當地人民的想法產生某些改變,是怎樣的改變呢?

撰文:劉維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