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 Tongue Cutters
2017 │ 挪威NO │ 彩色Color │ 86mins| 普遍級
導演:蘇薇格馬芮卡安 Solveig Melkeraaen
每年一至四月是巴倫支海的大西洋鱈魚季,大約在這個季節,挪威北方漁村Myre孩童與青少年們,將在鱈魚工廠裡切魚舌賺取零用錢。在挪威北方的漁村如Myre,切鱈魚舌的工作必定是交由6至16歲之間的孩童與青少年來做,如同《北海漁村寒假日記》中的Ylva所說,「這是傳統。」這年的寒假,9歲奧斯陸女孩Ylva回到母親的故鄉Myre,她與Myre當地的朋友Tobias一起在工廠切魚舌,Tobias切魚舌的年資已有三年,而Ylva是第一次來打這個工,兩人對自己的薪水都有所規劃。本片導演Solveig Melkeraaen作品有《The Fabulous Fiff and Fam》,先前也拍攝多部短片與其他紀錄片。
性別與傳承
《北海漁村寒假日記》一開場即盤點了主要人物,以及導演的位置,導演Solveig Melkeraaen是Ylva的阿姨,造就了本片的日常私密漫談與陪伴的觀點。影片第一個鏡頭即是Ylva在跳舞的遠景鏡頭,旁白是她念出出品公司的名字,以及揭露與導演之間的關係。於是,自影片一開頭,導演即揭露了拍攝者的存在。
片中的主角Ylva 與 Tobias各自來自單親家庭,根據孩子們的說法,他們還是經常與父親通話或見面,然而在整部紀錄片的敘事當中,除了爺爺與老闆Ted之外,成人男性的角色大部份時間都不在場。不在場,卻佔據了結構的重要位置:奶奶那一代只有男性得以割魚舌;假日出海時,由爺爺掌舵;最像父親角色(除了給予金錢照顧之外,還拉拔Tobias成就遊艇心願)是工廠老闆Ted,沒有他就沒有工廠;Tobias 的父親亦從事漁業,可說是造就了大西洋鱈魚產業的角色之一。除了角色出場的安排、孩子的話語之外,片中亦安排了一些檔案照片,其中,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差異一目了然,輕巧地具象了導演對漁業中性別角色的關注。
然而,片中的「傳承」是由女性一手完成的:守護著Ylva與Tobias的寒假打工生活的,除了國家與學校體制(割魚舌的孩子甚至享有12個小時免上學的優待)之外,即是導演阿姨、母親與奶奶,甚至Ylva也手把手教導新來的孩子割魚舌秘技。
相信孩童為有能力的獨立個體
《北海漁村寒假日記》中孩子們熱烈討論割魚舌是否為起用童工,並且展現出對這番討論的嫻熟。孩子們得到的結論是:不,這是傳統。確實如此:割魚舌的工作只由6至16歲的未成年人完成,父母也鼓勵孩子從事這項活動,就像長大成人必經的儀式般。實際上童工是指「在工作場合下僱傭兒童,剝奪兒童的童年成長,干預他們正常上學,在精神上、身體上、社交上或道德上造成威脅或損害。」[1]而我們在片中看到的則是這項傳統,有國家與學校制度的配套措施,也有合理的支薪,透過建立合理的制度與管理得以正常化運作。
孩童們揮舞利刃、站在尖銳的鐵勾面前,從血水中撈出一顆一顆的鱈魚頭,大人們僅是在一旁稍微看顧,僅在孩子求救的時候介入,如Ylva 向導演阿姨求救,希望她能出手教導割魚舌的方法。工廠老闆出手借出巨額款項(兩萬挪威克朗,大約等於新台幣74,800元)讓Tobias購買遊艇,甚至協助交涉價錢;母親除了限制遊艇馬力之外,不額外干涉購買與駕駛遊艇的事。這些情節,顯示出片中的成人視孩童為有能力安排自己、承擔責任(賺錢還款)、確保自身安全的獨立個體,而孩童們也展現了這樣的能力。
延伸閱讀:
引導問題思考
- 小孩子可以打工賺錢嗎?你是否會被大人叫去幫忙(顧店、農田等等)?大人是否會給你薪水?這些算童工嗎?
- 片中的小孩拿著尖刀、使用尖銳的鐵勾來工作;而且十歲的小孩就能駕駛橡皮艇。想像一下,如果是你,你會被允許做以上的這些事嗎?你的生活中是否經常發生「你明明就可以,但是大人不讓你做」的事?請舉例。
- 你覺得什麼是傳統?你住的地方,是否有一些傳統的事情?請與大家分享。
- 影片中提到,以前女性不可以參與割魚舌的工作,但是現在都可以了,並且事實證明女性完全能勝任,比如說片中的少女獲得了割魚舌大賽的冠軍。想一想,我們的文化裡的過去與現在,是否也有這種以前女生不可以做、現在都可以做且可以勝任的事?請舉例。
撰文:王詩情
畢業於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紀錄片製作與研究所、巴黎第一大學文化研究所,曾任富邦文教基金會專案企劃、全國巡迴電影學校教材編輯,並曾實際參與發聲電影學校之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