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雅的門》Nia's Door
2015|台灣TW|彩色color|25mins|普遍級
導演:廖克發
妮雅是一名遠離家鄉來到台灣工作的菲律賓籍女傭。和僱主的世界之間只隔一扇房門,她喜歡把房門鎖上,卻因此而引起了與僱主的衝突。兩屆金穗獎得主廖克發以移工為主角,道出離鄉人士的濃厚鄉愁,這是發生在妮雅身上一天的故事,也是可能發生在許多離家人們身上的一天。
推薦理由
《妮雅的門》講述的是一位菲律賓外籍幫傭的故事。在台灣總共有超過70萬名外籍移工,主要從事較底層的勞動工作,由於台灣正面對高齡化社會加上現代化、都市化快速發展,人力需求大增,這一類台灣人較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主要都是由外籍移工來補足勞動力缺口,其中東南亞國家就是最大的人口輸出國,每年有大批的移工人口到世界各地工作,但同時每年也會從海外運回許多因工客死他鄉的工作者,這點顯示出他們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其實相當高,然而就算風險是這麼的高,他們卻還是必須離開家鄉到外國打拼。另外,由於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台灣人民對於東南亞的刻板印象,東南亞移工在台灣容易遭遇到不平等的對待或是歧視眼光,《妮雅的門》就是在講述這樣的一個寫實故事。
導演廖克發是紀錄片工作者出身,本身是馬來西亞華人,對於外籍移工在台灣的處境感同身受,影片採用一種類似紀錄片的形式,透過手持、搖晃的鏡頭塑造出一種寫實的力道,在影片中他透過妮雅的房門來隱喻外籍移工與雇主之間的權力關係不對等,所以在影片一開始時雇主便以「房門壞了不要鎖」來凸顯妮雅在這個家庭裡面的地位,以及她所被沒收的「隱私權」,雖然如此,但這扇門同時也是一扇通往妮雅內心世界的門,導演以這扇門為隱喻製,製造出了一種寫實與超現實之間的想像空間,只有在這個房間(或是儲藏室)裡,妮雅才有機會透過電話處理自己家裡的問題。
影片採用了一個關鍵的事件來製造戲劇張力,其餘事件則用來堆疊妮雅所遭遇的內在壓力,在影片裡我們不會聽到刻意用來強化情緒的音樂,主要都是環境音與收音機流洩出輕輕的東南亞音樂,這個部分與紀錄片的做法其實相當接近,這是一種相當節制的說故事方法,同時也製造出一種寫實的氛圍。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外籍移工在台灣的人際網絡,主要還是透過同為移工的友人幫忙,要跟雇主反應自己所遭遇的困難,其實並不容易,有時甚至會被認為影響其工作狀態,而不敢輕易開口,這點也成了《妮雅的門》故事的背景基礎。
導演的鏡頭語言安靜卻不疏離,頗有早期台灣新電影的味道,透過長時間的凝視讓觀眾進入到主角的內心世界,沒有過多的特寫鏡頭干擾與指示,就只是讓你靜靜地觀看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周遭的生活現場,有點像是在看舞台劇時,我們可以選擇想要觀看的細節,這是一種與好萊塢電影相當不同的說故事方法,像這種做法,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極致,不過蔡明亮導演的作品較為疏離與個人,廖克發導演的作品則展現較直接的溫柔與社會關懷。《妮雅的門》講述的故事每天都在台灣社會真實上演,導演主要是站在妮雅的角度與視角,試圖讓觀者對於她的處境感同身受,進而讓我們對於身邊所遇見的移工朋友能夠有多一絲的關懷與理解。
委員短評節錄
從社會邊緣回看臺灣的主體,提供更多反思的契機。透過一扇不能被鎖的門,我們看見人性與人權對隱私的基本需求。——Skaya Siku
不只是在談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處境,更多的是那種寄人籬下、身不由己的現實。——林哲仲
引導問題思考
-
讓我們想想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差別是什麼呢?
-
假如你是妮雅,面對相同的困境你會怎麼做?
-
影片中有許多安靜無語的片段,你覺得為什麼導演要這樣安排?
-
為什麼影片的最後妮雅穿過了門,卻回到了自己家裡?
撰文:施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