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台語片時代★從黑白到彩色

撰文:林怡秀

  1. 2019-04-11

1955年,《六才子西廂記》的上映宣告了臺灣台語電影正式登場,這部由邵羅輝導演與都馬劇團合作、準備用來試探電影市場的作品,在廣告詞中寫著:「本省民營拍片事業第一炮/台語發聲特藝部分十彩天然色片/部分伊士曼彩色媲美西片」。原來台語片不全是現在印象中的「黑白」,其實早在第一部電影時就開始進行「彩色」嘗試。

《六才子西廂記》主要使用黑白反轉片拍攝,部分使用Ansco彩色反轉片。雖然做為台語片的第一炮,但卻因為放映技術欠佳,當時並未獲得觀眾太多迴響,上映三天便匆匆下檔。隔年,《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拱樂社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下大獲成功。因此,陳澄三決定下部片親自執導,邀請曾在自己母親出殯喪禮上拍攝彩色紀錄片、臺中寶都照相器材行的老闆連燕石擔任攝影兼沖洗,共同製作臺灣首部16mm台語彩色片《金壺玉鯉》。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電影/《金壺玉鯉》

當時,連燕石除了委託美軍顧問團朋友自美國購入攝影機與日光型彩色反轉片外,也同步購入全套彩色沖洗藥品,再以自製沖片槽、全手工方式自行完成底片沖洗,參考許多日本雜誌及相關書籍內容、花費了許多巧思改善放映品質,為《金壺玉鯉》帶來戲院滿座30多天的極佳票房。但台語片的「彩色」榮景不長,1958年影輔會撤裁、電影主事機構改為新聞局電檢處後,國民黨政府在電影優惠政策中排除台語片,台語影業開始面對底片與器材進口的限制與繁複課稅,所有底片取得都非常不易且昂貴,一般民間單位根本無力負擔拍攝彩色片的成本。直到1962年後,專職進口的代理商才為台語影業帶入廉價的黑白底片。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文物/《丁蘭廿四孝》印刷海報

在這樣時代脈絡中,台語影人對色彩的嘗試更屬難得,1960年,連燕石和家人成立寶都影業社,拍攝16mm彩色台語片《丁蘭二十四孝》,這部當時備受歡迎但原以為已經佚失的影片,日前尋獲後發現保存狀況良好,在連燕石先生同意外借後已於國家電影中心進行高階數位掃描保存,為現存台語片年代留下一抹珍貴的色彩。

(本系列圖文由國家電影中心與故事共同製作,希望透過影像串起臺灣的時光記憶,看島嶼的電影、說自己的故事。)

*參考資料
蘇致亨(2016),《重寫台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
1.
認識電影:電影小百科>影史理論>彩色電影
2.林贊庭(2003),《臺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3.唐明珠(2018),《臺中光影紀事:這些人那些事》。臺中:臺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