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認識電影✭2016電影美學概論

講者:王志欽(肥內)老師

  1. 2016-08-04

文/羅苡珊

講師肥內在課程一開始時便說,學術上的專有詞彙有個主要的存在意義:溝通上的便利。然而,它不應該凌駕於我們觀看一部電影時的感受之上,成為理解一部電影時框架及限制。我們能透過認識這些詞彙,尋得進入電影世界的途徑,但更加重要的是將自己的生命與電影嵌合,並指認這一部電影、那一部電影之於我們的意義,而那樣的意義將會是獨一的。
 
肥內透過許多片例,向高中生們拋出疑問:你覺得這一段的拍攝方式、敘述方式有什麼樣的特質?出了什麼問題?他等待高中生嘗試著提出的答案,隨後說出自己的看法:關於鏡頭如何節制而有效地使用(片例為張艾嘉執導的《念念》)、如何創造統一而不矛盾的敘事(片例為賈法·帕納西執導的《計程人生》)、如何透過聲音製造緊扣影片主軸的隱喻(片例為萬仁執導的《超級大國民》)等。
 
除此之外,肥內透過朗誦甫出版的《風格練習》去說明「形式」及「內容」的關係,而兩者確實無法全然分割、獨立而存在,形式與內容的相依關係涉及書寫者(創作者)的生命歷程、時代及歷史的框架性,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的文字、影像等創作媒介中,推敲他經歷過什麼樣的生命風景、在什麼樣的時代中面臨什麼樣的限制,並從中創造開闊的道路。
 
從課程初始時的提示、進入主軸前的片例與提問、探問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到講解分鏡、長單鏡、剪接、取景、音樂與音效、文學改編電影等子題,肥內以大量的片例去說明「電影中的質變使得不寫實才是電影的真實」,同時也是十分文學性的隱喻。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