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認識電影✭2016臺灣電影史

講者:鄭秉泓(Ryan)老師

  1. 2016-08-16

文/王乙安

Ryan老師一早以怎麼定義國片邀請同學進行思考,作為台灣電影史課程的開場白,釐清一個中國分裂為三的歷史、中港台的意識、資金、演員的相互流通,及共存的大中華市場。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老師以政治歷史貫通電影史。世界電影史的起源於1895年,是台灣的日治時期。這段時間內,日本人也為台灣留下不少電影的技術與硬體:1897年引進放映設備、1900年開始在台陸續設戲院、1907年帶領台灣人拍攝第一部電影,到光復後,台灣始拍攝大量反共抗日題材的影片,《阿里山風雲》是為第一部國語發音的電影。
 
隨之而來的1960年代中期,使用人工手搖上發條的35毫米攝影機拍攝的第一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等多部台語片誕生,開啟一個全新的黃金時代。同時,1963年李行導演的作品《街頭巷尾》,講外省村落的辛苦與笑淚,確立電影別於不同藝術的美學風格,是台灣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電影
 
1970年代左右,台灣在國際上發生非常多事,像是英美斷交、退出聯合國。台灣的愛國意識抬頭,產出許多愛國電影;另一方面,瓊瑤電影的流行,則有某種麻痺人心的效果。Ryan老師放了《我是一片雲》,迥異於今日的民風與對白,讓學員們看了都覺得非常荒謬、有趣。
 
接著是非常重要的台灣新電影時期。Ryan老師放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侯孝賢《風櫃來的人》、蔡明亮《不散》等幾部作品的片段,介紹台灣新電影的特色:貼近台灣民眾生活、剖析真實社會現象、選用非明星演員。
 
最後,老師也要同學反思台灣電影的現況:如何擺脫低俗鄉土或是小清新?思考台灣電影如何發展出特色。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