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體驗✭2017⟪只要我長大⟫映後座談|宜蘭國小、光復國小
講者:王志欽(肥內)老師
- 2017-09-28
Q1:小朋友有沒有不喜歡最後的結局?
A1:感覺沒有結果,想要瓦旦哥哥被放出來,至少把畢業典禮演完。
Q2:為什麼瓦旦哥哥沒被放出來、畢業典禮沒演完?
A2:開放式結局、經費不足、沒有場地...等。
導演故意讓最後一場畢業典禮是沒有結束的,留下了一種未完成的遺憾,哥哥做了壞事也沒有好好改善家裡的經濟條件,瓦旦也等不到哥哥來他的畢業典禮,完成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有一些遺憾在。
Q3: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瓦旦在畢業典禮旁白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畫面都很少在畢業典禮現場,有拍街道、樓梯、拍滾下來的球,導演為什麼要拍這個呢?
A3:是大家的回憶、代表人生的階段...等。
曾經問過導演,拍這個街景是象徵人生的階段,剛剛同學講的方向非常正確,但可惜的是,導演拍街道的時候卻沒有人走過,好像這部片裡面的人,都沒有辦法再往上面走一點, 都停在他們現在遇到的種種問題。
Q4:同學有沒有注意到,這部片中的三個主角,家庭的問題都不太一樣,有哪些不一樣?
A4:林山的爸爸酗酒、晨皓家是單親家庭、瓦旦家是隔代教養...等。
導演本身就是原住民,所以片中主角們所出現的問題,是部落小孩比較典型會碰到的家庭情況,基本上都是導演從部落裡面尋找,長期觀察得來的,把它編寫成這樣的一個故事,裡面有一些事件、家庭的組成方式、跟家人之間的關係,都是有真實的人物做參考的,只是將這些問題分配到三個主角身上,所以光三位主角就可以反映出很多原住民小朋友的問題。
Q5:為什麼片名要叫《只要我長大》?
A5:長大後就可以解決問題。
對主角們來說會去想,是不是只要我們長大了,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解決,長大後就可以工作賺錢,所以片中的主角們在這麼小的時候,就一直拼命的想賺錢,去盜獵山羌、去採水蜜桃拿去風景區用苦肉計賣,好像金錢的問題是他們最大的一個困境。
這也是瓦旦為什麼這麼崇拜他的哥哥,會到處跟人家說哥哥壯得跟牛一樣,就好像只要長大了他也可以壯得跟牛一樣,可以做很多事情,瓦旦也不覺得自己的哥哥做錯事,只覺得哥哥好笨、跑太慢,在判斷是非善惡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有不同的標準,因為處境比較艱難,總是覺得山下的小孩跟都市的小孩,競爭力有一個落差,起跑點也比較晚的感覺,所以對主角們來講,他們都是用一種比較樂觀、正面的心態在面對所遇到的問題。
這種轉念又會回到結局的部分,轉到那些空景,那些沒有人走過的街道、階梯,彷彿他們心念的這個地區,還有旁白也沒有任何悲觀的感覺,即使瓦旦知道哥哥不會去畢業典禮,他也還是願意在門口等著,等待某種希望,所以對他們來講只要長大了,可能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要改變其實很難 。
所以哥哥就作為一個象徵,作為一個代表性人物,去山下讀書,但休學不讀就回山上了,阿嬤很生氣,顯然哥哥在山下的時候發現很難很難跟大家競爭,或是覺得很累很辛苦,所以他寧可回到山上幫阿嬤種田,只是交了壞朋友、做了壞事。
Q6:為什麼要拍這部片?
A6:要讓小朋友知道說,遇到問題長大後就可能知道要怎麼解決問題。
導演去濃縮很多部落小朋友的困境,把它寫成劇本,某種程度來講導演也是希望把部落的問題推廣出去,也可以拍成紀錄片,但一般人很少在看紀錄片,所以導演如果要推廣這些問題,就只能選擇算是輕鬆的、有故事性的劇情片來做推廣。
Q7:主角是職業演員嗎?
A7:看起來不像、看起來就在那邊生長、演起來很自然。
他們其實不住在那裡,也不是職業演員,但本片的製片有提到說,他們花了很多力氣在部落的學校裡面去挑,在部落學校或是小城鎮去海選小朋友,選出來了之後他們還辦了一個表演工作坊,讓小朋友在裡面,透過參加一些課程、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大人,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去看到他們有沒有表演或著是團隊生活的那種特質。
Q8:當主角們來到7-11前,拿著地址要找媽媽的時候,大家的感受是什麼?
A8:有點落寞,因晨皓真的很想找到媽媽,也天真的以為拿著快遞上的地址,就會找到媽媽,去了沒看到,是一種巨大的失落感。
【補充】
※ 註1:
⟪只要我長大Lokah Laqi⟫為國家電影中心2016推薦教育片單,詳全文:http://edumovie.culture.tw/activities_info.php?id=297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