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體驗✭2017⟪日常對話⟫映後座談|石碇高中
講者:吳凡老師
- 2017-11-13
(吳凡以下簡稱吳,學生簡稱學)
Q1.
吳:看完這部⟪日常對話⟫,大家覺得看到的是一部什麼樣的影片?
學:社會刻板印象、男女關係。
吳:這是影片裡面的其中一個面向,更顯而易見的還有母女親情、同志的關係,的確後面隱藏著這個社會的刻板印象、男女關係,尤其是在傳統社會上面,例如:父母過世,女生的名字是沒辦法被刻在墓碑上面,因為嫁出去就不是家裡的人,或著是女生一定要結婚才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個功課、任務,才不會被別人笑,這裡面男性要養家,女性很傳統的要待在家裡做家事,男性是威權的,在傳統上可能打罵妻子、小孩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很明顯的第一個我們看到的是親情,雖然一般家庭都不如導演家庭那麼樣的複雜,但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父母,跟家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微妙,像是跟家人住同的屋簷下,但訴說心事的對象不見得是家人,尤其呈現的不只是親情、母女關係,不管是導演與媽媽或是導演與女兒,以一個同時是女兒又是導演的角度來呈現母女關係,這部⟪日常對話⟫會被紀錄片分類稱作個人化紀錄片,個人化紀錄片就是,導演本人自己的故事,或是很親近家人的故事,我們常常說家醜不可外揚,但個人化紀錄片常常都要把家裡很私密的事情,呈現給觀眾。
Q2.
吳:大家覺得為什麼惠偵導演要拍這部片?
學:引起大眾的共鳴、啟發社會、貼近生活、分享自己的經驗。
吳:雖然是私密的故事,除了引起共鳴,但可能還希望會有一些改變,這部影片有入圍柏林影展跟荷蘭的影展,導演選擇在台灣知名度較高柏林影展,後來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泰迪熊獎是專門鼓勵同志電影的獎項,希望藉由媒體採訪報導,可以重視同婚、同志的議題,希望藉此可以對社會有個改變,或讓有共同經歷的人知道,怎麼樣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很明顯的導演要拍這部影片的原因是,要面對自己的傷痛,很多事情在心裡不講好像沒事,但久了在心裡還是變成了一個疙瘩,可能會在某些時候爆發,所以要解決的些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面對,藉由拍片這個機會,導演可能有勇氣跟媽媽談開這些事情,解決心裡真正的傷痛。電影裡面所講的職業是“牽亡”,這也是關於男女性別,導演媽媽所做的是紅頭法師,以傳統來說,當紅頭法師的人必須是男性,可是導演媽媽為了要賺錢,不顧別人的反對從事這樣的工作,甚至現在也是以這個維生,連導演妹妹也在做這個工作,是很辛苦的,尤其是惠偵導演,電影裡提到他國小肄業,全部都是自學到現在這樣的成績。
Q3.
吳:這部影片的敘事方式是?
學:如果是講過去的事情,鏡頭會拉小,放以前的照片、影片。
吳:一般我們看電影有順序法、倒敘法,但這部影片沒有重頭到尾,一開始有媽媽、導演都比較年輕、妹妹剛結婚的照片、妹妹的小孩問阿嬷是男生還是女生的影片,一直到最後的餐桌,告訴媽媽以前有被爸爸性騷擾的事情,由淺而深,不是順序放置的,是慢慢的一層一層剝開,去告訴觀眾最隱密的事情。
Q4.
吳:剛開始是在沙發拍媽媽,後來媽媽說不拍了,走開之後,鏡頭拍到電視機,裡面有導演的倒影,為什麼要用這顆鏡頭當開頭呢?
學:拍到自己的特寫,扛著攝影機,所以在一開始就可以了解到說,這個紀錄片是他要記錄自己的生活。
吳:從這顆鏡頭,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到,這對母女關係,導演想拍媽媽,但媽媽好像不太願意,不過導演不只拍媽媽,也拍了自己,是要告訴觀眾,其實他也在。
Q5.
吳:為什麼導演要在結尾放一段讓女兒去問阿嬷說你愛不愛我的影片?
學:表示他們解開心結、變得比較親近、藉由女兒去表達導演對媽媽的愛、或許傷痛還有,但家裡的氣氛已經融洽許多。
吳:在這顆鏡頭的前一段是很日常的吃飯,像一切都恢復了平靜,最後講了關於這個愛不愛我的事情,有很多人問說,到底應不應該放這部影片,以藝術性來說,媽媽吃完飯走開之後就結束,有個前後呼應的效果就會是不錯的結尾,可是導演還是選擇放了影片,從影片來看可以發現到,惠偵導演很希望知道媽媽是不是愛他的,一直以來他最害怕,從小爸爸對他性騷擾、媽媽出去跟女朋友玩很少在家裡,讓他以為媽媽是不愛他的,雖然長大後了解,不是這麼單純的事,但還是一直很渴求母親對他表達愛的這件事,但他最後還是不敢直接對著媽媽問,而是透過女兒去問阿嬷,阿嬷也透過孫子去傳達對女兒的愛,這個問其實問了很多次,第一次“你那麼壞我怎麼愛你”是彆扭的反話、第二次是“你愛我我就愛你”、第三次才直接說我愛你,也是某個程度上告訴我們說,愛要直接的表達,不然很容易會被誤解。
Q6.
吳:大家看到導演跟媽媽說,自己小時候被爸爸性騷擾的事,有什麼感覺?
學:蠻可憐的、很沈重、心理的壓力。
吳:其實這部⟪日常對話⟫有很多是導演拍、訪問媽媽的戲,最後這場是很重要的一場,因為導演決定跟媽媽對峙爸爸對她性騷擾的這件事。
Q7.
吳:最後一場餐桌戲,比較明確的是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這對母女,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學:別人的看法。
吳:延伸一下回答,這場戲架了三台攝影機,一台拍兩人跟餐桌(側面)、一台是拍媽媽、一台是拍導演自己,蠻特別的是以前訪問的時候只有一台攝影機,其實第一次看到這場戲的時候,不是很舒服,母女這麼親密的事情,怎麼會有第三人架著攝影機,等著這個事情的發生?是攝影角度的問題,如果是從導演的角度去拍攝,可能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所以攝影機放置的角度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我有問過導演,其實當天是攝影師架好三台機器後,就離開了,沒有其他人在,就讓我比較能理解。
之前在訪問媽媽的時候導演都沒有入境,我有在想為什麼導演這場一定要入鏡?因為導演是個女兒也是一名導演,是個拍攝者,拍攝者拿到攝影機,有權力可以決定要拍、放什麼,不拍、不放什麼,所以我們會說導演是一個有權力的人,被攝者相對是一個比較弱勢的,⟪日常對話⟫不只是導演個人,還有想要拿著攝影機去挖出媽媽的傷痛、秘密,同時希望把自己擺在兩個都是受害者的角色去平等的談論這件事。
Q8.
學:從導演拍到的家人,就可以看到很多對於同志的刻板印象,也問了長輩和晚輩,可是我還是不太了解導演到底是支持還是不支持同志,或是想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這個議題?
吳:其實這部影片是支持同志的,雖然沒有明確說,但導演跟母親還有母親的女朋友,是完全可以相處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導演已經完全地接受母親的女朋友,蠻可以肯定導演是支持的,導演希望他的訴求是可以被看到的,同志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都有自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自己喜歡的人,這也是影片想要傳達的。
這部影片是非常女性的電影,男性的角色非常少,導演的爸爸已經過世、丈夫也是缺席的,裡面唯一看到的男性只有導演的舅舅們,份量也不是很多,雖然看到的是女性的生活、堅強、傷痛,但其實男性左右了他們的命運,尤其是導演的爸爸,不只影響了導演的媽媽,也影響了他們一輩子的生活。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