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2018週末電影學堂活動側記
撰文:游承樺
- 2018-06-01
早晨九點,積雲數片、陽光正暖,活動地點是臺北市仁愛國小圖書館。
學員組成是介於十五至二十二歲的年輕學生,大約三十位。眾人齊聚一堂,在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隊輔人員帶領之下,準備好展開全新的一天,迎向未知卻令人期待的學習歷程。
當分針繞了半個圓走到六,上午九點半,隊輔一聲令下,已然受過訓練的學員並沒有多餘的遲疑,用意志喚醒身軀後,迅速移至操場跑道區,一場名為「專注度練習」的運動正式登場。在這兩小時內,首先透過簡單地分組互動,讓學員們彼此自我介紹、認識並熟悉對方,再透過隨機指定的方式,檢視每位學員於活動中的參與度與專注力;而身處操場跑道區,自然免不了跑動的環節,隊輔藉由拍一或二下手掌來製造加速和減速的節奏變換,考驗學員聽覺、觀察力、敏銳度以及適應和融入環境的能力,當然某種程度上亦是為了提振眾人精神。隨著汗水揮灑,人際間冰冷的藩籬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默契與團隊合作,不論是七人一組的情境劇/定格pose,或者全體夥伴圍成一圈的「指你舉手喊聲」大挑戰,層層演進,完美展現付出時間灌溉所收成的結果。
緊接著八十六分鐘的電影放映時間,來自遙遠挪威的《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註),深深吸引每一位學員,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經歷與背景、迥異的眼光和視角,且全神貫注地凝看;當同樣的音畫透過螢幕、透過光影,投映在不一樣的眼眸裡,很難不去猜想或好奇影像是如何被這些靈魂理解與認知,進而開展成包羅萬千的圓。
影像教育的可能性無限,是得以被創造的,其中更是充滿諸多值得論述的空間。在影像成為主宰的新世代,年歲越小的心靈反而接觸影像的速度與頻率遠超乎「大人」們的想像,當資訊已然爆炸的現今,影像普及到人人皆可自成一頻道,透過影像識讀建立媒體素養,且觀看、拆解、吸收影像內的訊息符碼豈非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或者就只是持續深耕閱讀、囫圇吞棗般地啃書袋,然後反芻成一篇篇俗濫的閱讀心得?相關教育政策必須趕緊跟上快速變動的大環境,若依舊停滯不前將是一大哀愁。所幸,國家電影中心歷年來推動電影教育,如「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與民間力量如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協力耕耘,合作本次營隊,讓人在黑暗中看見一絲漸強的曙光,方使影像教育的態勢緩慢增長。「週末電影學堂」從學期間3月至6月,其中六個週日全天上課,訓練高中生及大學生影像識讀力,在暑期以營隊形式密集訓練,讓高中及大學學生可以在下學期進到國小,帶著小朋友進行影像共讀。
用膳完畢,下午的時間專注討論《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文本內容,可以顯著地看見眾學員消化後給予的多樣反饋,講師不斷拋出問題討論,學員亦此起彼落爭相回饋,總能切合地應答,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聆聽他人的意見,其中不失自主判斷、獨立思考的己身觀點,實屬可貴。關於影像的議論,也聚焦在大異其趣的多種面向,像是紀錄/劇情片的分野與界限;導演手法及影像的虛/實雜揉;性別刻板印象及其框架;清純戀曲的奏鳴;甚至是東西文化差異、國情不同、產業、家庭觀念……,在在展現了個體差別的獨一性以致於形成「一個文本,各自表述」的情形。而講師自是影像教育的佼佼者,深知文本有其開放性,以包容的態度鼓勵學員勇於表達和闡述,再輕巧地點出尚未被挖掘、易於忽略的細節處,接著就只消看著學員們的表情從若有所思至恍然大悟的趣味變化。
另外,同樣透過分組討論,給出限時任務,包括:討論及畫出故事線與分場大綱;找到伏筆、鋪陳與高潮至少一處。過程亦是如火如荼地開展,時限的壓力,雖然令學員們倍感煎熬,但卻能因此刺激腎上腺素、激發潛力,準備迎來週末電影學堂的壓軸好戲。
教案製作對於這群年輕靈魂來說,從全然陌生到有了初步概念,最後得親自提槍上陣,可以想見大多數人還是面有難色、不知如何下手,但透過彼此對話,相互激盪、碰撞出不同的想法與火花,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想法累積並逐漸成形。最後的登台報告,讓大家發現彼此想法概念大同小異,但這過程其實重要,它著重的是讓學員探索自我並勇於分享個人經驗及感受,再透過團隊討論,有效地蒐集與分享各項資源,加以整合運用。當中出現的一段小插曲,是學員們欲討論性別議題時,不約而同使用了反面例證,但這樣的方式在教育現場或許不太理想,很可能導致學童感到迷惑進而無從區辨所要傳授的核心概念,因此隨即受到工作人員的提醒,立即性的改正對於後續發展亦是相當重要的。整體而言,教案製作對於學員來說是一個新鮮嘗試,雖稱不上完美無瑕,但能藉此機會緩步成長、逐漸得心應手。而週末電影學堂的最終目的,無非希望學員可以懷抱信心,前進小學校園,陪伴國小學童觀賞電影之外,更能培養電影媒體素養;或者說,最起碼能做到的,是透過影像,讓學員充滿好奇,並主動探索各地文化與生活方式,進一步理解與關懷個人、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全球之連繫是密不可分的。
註:
《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Tongue Cutters) | 紀錄/劇情長片 | 2017挪威 | 86分 | 普遍級 | 蘇薇格馬芮卡安導演。
敘述一名來自挪威的小女孩伊娃,因為媽媽來自的北部漁港,當地有個特別傳統,就是讓小孩親自參與鱈魚罐頭加工。這年冬天,伊娃要去外公家度過寒假,體驗這項傳統任務。從小在都市長大的伊娃,第一次接觸生鮮的鱈魚,感到害怕又有趣,幸好當地的朋友托比幫忙,讓她越來越熟練,甚至參加從來只有男生報名的切鱈魚舌比賽。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