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2018中等學校教師電影教育論壇|Day 1
撰文:陳佩妤
- 2018-09-01
「即便身處影像時代,台灣青少年的影像閱讀其實是非常貧乏的」
今年論壇一揭開序幕,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冷彬便語重心長地如是說。各式各樣的微電影實作拍攝課程,往往深受學生喜愛,然而這些作品其實大量擬仿時下偶像劇、鄉土劇的橋段。一如我們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充斥俗濫套路的作品,其實顯見的是學生平時影像閱讀的貧乏。因此冷彬強調,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影像教育應當如何被實踐。
法國在影像教育的實踐上相對完善,縱使存在文化底蘊養成的落差,台灣仍是可以向其借鑑的。特別是在文化體驗這部分,法國政府每年斥資上千萬讓學生到電影院觀影、走進各種文化現場,並將教育聯動到產業端,以更全面的思維看待影像教育。荷蘭則在阿姆斯特丹建有電影博物館,自教育、展覽、學術三面向著手關注當代影像潮流。除了教育常設展與不斷推陳出新的主題展,更設計不同階段、由簡易而純熟的工作坊,讓孩子們從觀賞、製作、分享等各種親身體驗中探索影像。
此外,東亞鄰國與我們的經濟、文化親近性較高,《迴映誌》主編林怡秀也分享了這些國家的電影產業與電影教育概況,諸如香港、日本、韓國、泰國等地。其中,泰國的電影巡迴車最為使人雙目為之一亮,也使台下老師們在在反思台灣教育。由此,大家或多或少都認知到一件事:倘若我們沒有培養出多樣閱讀的觀眾,那麼,文化生產便也會逐漸單一化。無論經濟、政治、藝術或文化,皆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如何在既有教育體制內有所作為呢?
有鑒於學校老師受課業進度的壓力,講師陳平浩建議可充分運用「本事」作為輔助教材。倘若映後討論時間有限,除了與學科本身扣合的議題,至少可以討論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場戲。而「光影」和「框格」是電影最本質的面向,是為最適合直接切入的點。以《行動代號:孫中山》為例,老師們可以提醒學生注意特別明亮與特別灰暗的畫面。如片中愈明亮的地方,彷彿愈受到社會體系的宰制;而愈黑暗的地方,學生就愈有作怪的可能,較不受社會制約。
另一位講師史惟筑則是提出「觀點」、「情緒」、「聯想」三個觀影時能注意的要點。就紀錄片而言,再現真實是其次,電影導演的「觀點」才最為核心,在於他想要強調過往這段歷史的甚麼部分;而注意影像中所蘊含的「情緒」,以及影像所帶來的感受,使我們得以同理感知;「聯想」則是我們對於影像豐富而多樣的閱讀方式,可以是我們結合自身生命經驗而有的詮釋,也可以是根據文本前後出現的人事物所描繪出的系譜。
綜合兩位講師所言,影像教育旨在讓學生留意導演是如何配置一切,意識到攝影機背後其實是有人在操縱我們的觀看。而當我們觀影時,若能注意拍攝者的觀點、留心畫面的情緒張力,以及嘗試作各式聯想,便能深閱影像的幽微。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