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教師培訓✭2018南區講師培訓課程

講者:楊詠齡、蘇蔚婧老師

  1. 2018-10-13

文/陳佩妤

講師楊詠齡帶大家瞭解「過程戲劇」操作方式,提供老師在課程進行映後討論時的教學心法,以此讓學生進入角色,自然而然地進入議題本身,更明白電影要傳達的內涵。
 
「過程戲劇」的核心精神在於建立安全的氛圍,沒有劇本壓力,也不強調演技,整個活動沒有標準答案。就實際操作來說,「過程戲劇」分三階段:引入、體驗、反思。首先引發學生共感,進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最後自己做整理,梳理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特別要注意的是,臺灣學生性格較為內斂,暖身活動非常關鍵,將影響接下來的討論效果。因此,講師楊詠齡建議授課前先讓學生進行暖身遊戲,比如以劇中人物的方式打招呼遊走,或分組以定格動作擺出印象深刻的場景。一方面開展學生肢體,讓學生慢慢對討論這件事敞開心胸;一方面也扣合影片,並預告接下來的討論活動。
 
說明後,大家一起觀看《夜寐之城》,並在觀影後的實作活動中進一步詳細了解「過程戲劇」在教學討論的應用。楊詠齡發下畫有圖紙,請大家就紙上所指派的劇中人物,分組討論人物角色內在與外在的分析,從實際討論中體會此一教學方法。
 
總結過去的教學心得而言,楊詠齡提醒老師授課時指令必須明確,這是影響學生呈現的關鍵,討論時先有框架才有自由。就臺灣學生的特性,可能大多習慣以書寫表達,對於馬上就要討論反應可能較慢,因此不適合一開始就開展團體討論,需要設計一些暖身活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另外,她也強調,所有的推論都是從影片素材中的線索所串聯出來的,即便在體驗階段讓學生對人物重要生命片刻的發揮,可以讓學生有想像空間,但也得在合理範圍內。總而言之,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整理學生所發表的言論,帶學生思考這些想法是如何產出的。

下午課程由講師蘇蔚婧分享「非好萊塢電影的詮釋與引導方式」。蘇蔚婧從自己觀賞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說起,兼論自己早期非好萊塢電影的觀影經驗,並請老師們分享自身「作為影迷的第一部非好萊塢電影」以及「適合介紹給學生的非好萊塢電影」,一方面拉近與學員的距離,一方面也在分享的過程中讓老師們意識到選片對教學的重要性。
 
好萊塢電影與非好萊塢電影的差別在於產製模式,除了拍攝的條件如預算、演員與片廠,拍攝的內容或敘事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更影響了如何觀看與詮釋。說明兩者的不同後,講師蘇蔚婧強調,沒有一種模式可以直接套用在所有非好萊塢電影的討論。相對地,好萊塢電影也是需要詮釋和引導的。
 
接著播放《川流之島》,映後蘇蔚婧從劇情如何推動、對白如何經營、運用哪些言外之意等來加以分析,這套進程亦是蘇蔚婧要讓教師於課堂進行討論的架構。針對《川流之島》的議題延伸提出數部關於「對社會現實的關切」、「青少年/兒童視角」的電影,供教師作為往後選片參考,從中論及「影像的保存、紀錄功能」,讓大家意識到影像的媒介特質。此外,講師蘇蔚婧也建議,選片時挑選連結學生生活經驗的電影,更能引發觀看動機。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