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實作✭2018【北區】新北深坑國中
講者:林孟儀老師
- 2018-11-09
文/陳佩妤
講師林孟儀一進入教室,教室中黑漆漆的,正好與本次課程主題「黑盒子」相呼應,便聊起大學時期在電影院打工的經驗,以輕鬆的氣氛展開課程。從電影的前身說起,介紹電影起源與原理;再更往前追溯的話,早在古代先人即有智慧地利用光影特性,將角色輪廓放在布幕上並投放燈光來說故事,在東方這是「皮影戲」、在西方是「魔術幻燈」。學生看到影像驚呼可愛,對於這樣的「電影」感到有趣。時至今日,電影亦是運用相同原理——投影機之光,才將畫面投在銀幕上。
那要怎麼讓影像動起來呢?呈現動態的原理,是攝影師麥布里治在拍攝馬兒跑步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若將連續拍攝的照片放在一起,便會因為人類的眼睛有「視覺暫留」,而產生動起來的效果。
盧米埃兄弟《火車進站》是人類史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亦是電影史上公認最早的電影,不久後,同樣由盧米埃兄弟拍攝的的電影《工人下班》,則出現了演員;電影繼續發展,梅里耶導演的《月球之旅》運用剪接、道具和搭景讓劇情變得科幻。林孟儀以這三部經典影片進行比較與討論,一步步引導學生了解電影技術發展,並思考我們所看的電影是如何進化成現在的模樣。
剪接會影響劇情走向,是英國知名導演希區考克的重要主張。林孟儀播放希區考克現身說法的片段:解釋剪接實驗,讓同學討論不同畫面剪在一起的效果有何不同;若不剪接,又能以其他何種手法表現?除了經典電影,亦從流行音樂錄影帶或廣告作為教學素材, 如:Bonobo《No Reason》、Bakom Kulissena《Toy Store》以及記憶卡廣告短片《A Memory to Remember》,搭配幕後製作花絮播放,讓學生明白如何透過電影搭景來說故事。
搭設場景時應考慮攝影機運動,而非受限於實際場景的樣子。課間透過「快問快畫」活動──老師指定十組形容詞或名詞,同學們在十秒鐘內畫出聽到該詞語,腦海中的直覺圖像──讓學生思考造型「說什麼」,亦即造型的設計應考量到觀眾對符號表徵的集體意識,才能在同樣的認知基礎上與觀眾溝通。
實作活動之前,林孟儀說明黑盒子的製作步驟,並發下劇本與學習單,請各組同學先討論設計計畫,還特別叮嚀同學須扣合上午課程內容,掌握「造型」、「色彩」、「質感」三要素,同時也要仔細考量人物角色如何置放於「空間」之中,思考「構圖」的層次感。
有同學將衛生紙揉皺,再經水彩染出一片橘紅,擬仿火山烈焰的粗曠;有同學剪貼色紙,並運用巧思將其浮貼,形塑出場景多層次的空間感;有同學則用質地偏柔軟的蠟筆畫出海底款擺的水草,各有各的巧思與風格。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