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2019中區師資培訓課程紀錄專文
- 2020-11-26
臺灣電影與文化史觀
「臺灣電影歷史奇緣」為國家電影中心「導演開麥拉:認識電影教材組」單元之一,內容鎖定輝煌的台語片年代,但有感其年代距離太遙遠,所以講師蘇蔚婧採用「倒敘」的方法,試圖從當代還經常觀賞並使用臺語發音的電影,十年一代往回追溯,於是我們從《大佛普拉斯》(2017)、《眼淚》(2010)、《沙河悲歌》(2000) 、《天馬茶房》(1999)一路回到了《大俠梅花鹿》(1962)、《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慢慢拉近台語片的起源,包括當年的內台歌仔戲,對觀眾的想像如平日用什麼語言?有著什麼娛樂?為什麼台語片充滿千奇百怪的類型?隨片登台為什麼令人著迷?慢慢帶領我們去想像一個台語片的年代,進一步引發探索的興趣。
而台語片也不只是台語片,更關乎我們身處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與歷史。另一堂關於電影史的課程教學分享,則邀請到蕭菊貞導演,將過去因拍攝紀錄片所做的田野調查、策劃展覽,以及於大學開設電影史課程的經驗,特別以台灣新電影作為一個鏡像,往前回顧臺灣電影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氛圍,再到九零年代以降的作者電影。台灣新電影所映照的鏡像除了指電影創作來自於真實生活的投射,也道出了電影與政治的關係,當我們談論電影不可能切割政治,如同《悲情城市》直接指涉228事件,或《屍速列車》中關於政治的隱喻。在政治狂熱的臺灣,「泛政治化」在文化層面上看似是一個片面,容易被曲解的缺點,但也能是一個特殊的優勢。電影最終要放置於文化的位置上來看,而這些經典作品,能在精神層面引導觀者去反省過去,面對歷史,重新檢視當代生活。
電影文物的保存修復
國家電影中心同時肩負研究、修復典藏及推動電影教育等任務,故本次課程也首次導入電影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規劃兩門課程分別為淺談電影膠卷與保存修復、電影文物的典藏保存,身兼影像創作與教育工作者的許岑竹老師,以豐富圖像與影音深入淺出地介紹電影膠卷、保存和數位修復工作,也帶來各式規格的膠卷、視覺成像原理玩具,讓學員親身體驗動態影像的成像後,再來認識「受傷的膠捲」,常見症狀有因放映或保存不當而造成的刮痕、齒孔破損,由於溫溼度未控管所造成的醋酸症、發霉、褪色…等。如何透過數位修復予以適當挽救,而過程中會有那些考量及論理問題?關於何謂「修的好」的標準、修復後儲存格式,或是版權歸屬與推廣的問題,學員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觀察。
而電影文物保存則由國影中心典藏組的資深館員魏綉芬老師主講,曾在博物館工作過的她,認為電影文物跟歷史文物或藝術品有很大的不同,像是劇本、海報、道具等,或電影產業相關文物如獎座、票卷、准演執照,這些都須跟著電影內容或環境體制一起研究,從屬性很高,而不像其他文物一樣有獨立性。也正因如此,電影文物的保存於研究意義上顯得相當重要。綉芬老師分門別類描述各種文物媒材與保存方式,分享著它們的故事,在早年電影文物被過度漠視的情況下,常常一場颱風雨災就可能永遠消失,好不容易搶救下來的文物,也是靠著縝密的整飭、物理或化學性修復與數位典藏,才能被後世的研究者逐一檢視研究。
電影分析與教學方法探討
延續過去著重於電影美學與教學方法探討,本次也自電影教育年度推薦片單(註)選出幾部作品,包括短片《第六十九信》、紀錄片《借問阿嬤》,電影分析課與富邦發聲電影學校合作,將單片電影教材扎實上了一課。其中《第六十九信》富於實驗性、紀錄性與虛構性的雜揉展現,講師史惟筑以看完電影當下的「情緒」與「感知」為引子,梳理出幾個主要的美學面向,也鼓勵學員日後面對其他作品,也能從自身的情緒感知出發,找出文本最主要的美學特色。
除了鎖定單一文本的教學,延伸討論亦是一個擴展面向的教學方式,《借問阿嬤》除奠基於教材內容,講師孫世鐸也循著「戰爭與人權」主線,先以《惡棍特工》、UFA電影製片廠的納粹影片為前導,說明國家機器為何需掌握電影以作為鞏固權力的工具,再回到《借問阿嬤》,片中除了有真實訪談,亦透過重演、多線敘事、觀看家庭影像等方式,用不同的形式靠近歷史,發現更大的歷史結構,鬆動影像的話語權。
根據上半年師資培訓執行狀況,下半年中區師資培訓微調課程,加入「課程設計演練」,以金穗獎得獎影片作為練習案例,並邀請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呂覲芬老師,從整體教學課程設計,分享以循環架構設計電影課程:導言、確立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後測、總結討論。由於結合國文學科進行電影教學,覲芬老師時常以上述方式設計電影思辨課程,鼓勵學生能對影像保持懷疑,以小組進行討論,提出思考並練習表達,最後再獨力完成影評寫作。
前述所提的「導演開麥拉:認識電影教具材組」,除「臺灣電影歷史奇緣」外,此次也將「即刻剪輯」介紹給中區學員,並邀請剪輯師出身的李宜珊導演,來分享電影剪輯的教學經驗。這不是一門電影剪輯實務課程,而是釐清剪輯的概念課程,如剪輯是再創作的過程,剪輯師的主要工作是探尋影像背後的邏輯及因果關係,單個鏡頭連接起來的意義才更重要。先大致建立剪輯觀念後,學員再以教具箱的各種圖卡,練習選擇剪輯的觀點,嘗試將圖卡(鏡頭)接在一起並結合編劇創意。
無論是針對電影文本的美學思考,對歷史與文化結構面的尋根與思索,或是導入電影創作概念、使用教具箱設計適合自己班級的教學活動等,期許上述課程能帶給教學者一些新的靈感啟發,掌握教學資源後重新歸零再靈活運用,進而淬鍊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電影課程。
註:認識電影年度推薦片單相關介紹,可參考 http://edumovie.culture.tw/activities_list.php?cate=24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