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完全修復手冊(1):我們抵抗時光遺忘的理由
作者:胡晉置(電影院從業人員)
◎ 有隻怪物,牠吃了時間。
在知名漫畫家真島浩[1]的最新作品《EDENSZERO 伊甸星原》裡頭,宇宙間存在著以時間為食的龐大怪物「嚼時」,會吃掉所到之地一定的時間,使得人類文明在這段期間內所有的歷史、發展軌跡與人工產物,都變得從未存在,時間被吞噬的人們亦無從覺察其中的變化。這其實跟記錄了近代文明史、也正面臨著歲月的侵蝕,卻未受普遍重視的膠卷現況十分相似。
自電影在十九世紀末被發明以來,膠卷便是承載人類文明最重要的媒介之一。2019年3月在臺灣上映的一次大戰紀錄片《他們不再老去》,便是以「魔戒三部曲」享譽國際的大導演彼得・傑克森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搜羅一次大戰期間的膠卷素材後,加上詳實的歷史考察與唇語判讀,透過數位技術將畫面上色、混音後製,提供活在這場世界大戰百年後的我們,一次站上戰場深呼吸的機會。
在臺灣,也有數以萬計的膠卷被存放在各個角落。當我們任由這些影像腐朽,便如同漫畫中時光被啃食而不自知的居民,不曾擁有,也不曾失去,而是從未存在過,連被遺忘的資格都沒有。面對啃食時光的怪物大口,世界各國的國家電影資料館——當然也包括臺灣——的數位典藏與修復計畫,因然而生。
本系列文章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於2019年夏天與「光點華山實務學堂」合作,開設《抵抗時光遺忘:影音修復利用》主題課程之紀錄。從影片權利取得、膠卷整飭,到聲音及影像修復,一步步解開「數位修復」這項兼具懷舊及新穎兩種矛盾特性的技術秘辛。本系列文章期許在電影美學教育之外,能讓更多人看到歷史影像作為文化資產的不凡價值。
◎ 步行15分鐘,從青島東路走進華山園區。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從前身「國家電影資料館」及「國家電影中心」時代以來,一直都是臺灣影像史料的巨大藏寶庫,積極推動將影像史料修復、數位化及開放利用的工作,讓許多年代久遠的珍貴畫面得以重見天日,在時間的長流中,守住不斷失去的國族記憶。
離影視聽中心所處的青島東路不遠,華山文創園區內的光點華山電影館於2012年底開館。除了長年專營藝術院線及影展放映外,自2018年起更邀請各領域的電影創作者開設「實務學堂」課程,從電影內的劇本、配樂、剪接,甚至特殊化妝技巧,到電影外的經紀、行銷及著作權法務,由裡到外地觸及整個產業,提供給電影愛好者及有志者們,一個更深入了解電影生產面的平台。
影音的修復及典藏在臺灣的電影產業中,一直是較少被注意的專業。光點華山多年來陸續策畫了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溫德斯、楊德昌、是枝裕和等導演的數位修復影展,2018年底上映的《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更創下數位修復電影在臺票房新高。身處在數位修復風潮中心點的光點華山,在第二年的電影實務學堂,便邀請影視聽中心合作相關課程,讓職人們親自解說影音修復的知識與實作技巧,以及將這些沈睡已久的古老影像們,在數位時代重現在人們眼前的重要意義。
◎ 電影是娛樂還是文化資產?Why So Seroius?
在進入影片權利、膠卷整飭與影音修復技術的討論之前,影視聽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為此一系列課程進行引言與導論。副執行長首先便笑談影視聽中心的同仁們常常會說「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的工作」,因為相對於拍片、發行、映演等環節,電影資產的保存修復在整個產業仍是個相對冷僻的領域,因此也很開心在自國家電影圖書館成立適逢40週年的現在,可以以此系列課程與大家分享努力的成果。
副執行長接著提出了貫穿整個課程的核心問題:「電影,是娛樂?還是文化資產?」
從電影歷史來看,盧米埃兄弟1895年首次在巴黎放映《工人下班》、《火車進站》等電影時,便收取1法郎的費用,場地也選在咖啡館(當時最流行的娛樂場所),甚至還留下了觀眾被畫面裡進站的火車嚇得閃避的影像;因此,相較於被放在博物館中典藏的文物,電影發明之初,就是被放在商業/娛樂/奇觀的定位,成為人們一連串視覺消費的最新技術延伸。但到了2016年的義大利波隆那《再發現電影》影展,同樣一部《火車進站》數位修復版放映時,這部作品已經不再充滿十九世紀末的娛樂價值,人們也不再被火車進站的畫面嚇到,而是從娛樂,走向了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國家記憶的「文化資產」定位。
◎ 這裡有批膠卷好便宜的阿!
但談到臺灣膠卷的保存狀況,陳德齡指出,由於影像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過去未被重視,電影文物經常被拆解、秤斤論兩地賣掉,像是臺灣過去成衣業興盛時,大量的膠卷就被作為襯衫立領內的墊片使用。於是,有近七成曾出現在臺灣大銀幕上的影像已經永久性地損壞,只留下片名、海報等資訊,我們知道這些影片曾經存在於臺灣電影史中,卻再也看不到。因此,自1989年轉型後,電影資料館後便積極展開蒐集文物的行動,並倡議影像作為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讓大家知道有影視聽中心這樣的機構可以收藏膠卷。
除了影像之外,影視聽中心還肩負典藏相關電影圖書、海報、劇照等文物的責任。陳德齡以《天字第一號 續集》(張英導演,白虹、柯俊雄、魯平主演)的電影手冊為例,劇照中的美術場景、人物造型就反映了六零年代的器物狀態與觀眾喜好。當人們以娛樂作為生活方式的體現,過去的商品,即是今日的歷史文獻,可以幫助我們重建每個年代的生活樣貌。因此,各國的電影資料館無不致力於典藏這些國族記憶的載體。而近年,透過國片的輔導金制度[1],臺灣電影不論是影片素材,抑或是相關文物的典藏率都有明顯的提升。
◎ 看得見,才有機會被看見。
談完影像作為文化資產的保存不易與重要性後,在《抵抗時光遺忘:影音修復利用》課程引言的結尾,副執行長語重心長地說:「影片,最終還是要被看見」,並指出過去的臺灣電影研究最常討論的就是所謂的「臺灣新電影」時期,但除了影像美學上的躍進外,臺灣新電影的大量討論其實是建立在這些作品「看得見」的大前提上。因此,透過數位修復及典藏工程,讓深藏在膠卷中的內容在數位時代能夠重新被看見,才有進一步加值利用的機會。就像近年許多台語片陸續被影視聽中心公開後,學術圈便開始有了台語電影的研究,再透過論述、討論、重構意義,我們才能建構更完整的臺灣電影史。因此,這門課程不只是「影音修復」而已,取得相關權利,建構平台讓這些資源能夠被「利用」,更是影像作為文化資產的終極意義,也是影視聽中心持續努力的目標。
[1] 日本少年漫畫家,擅長熱血、奇幻風格,著有《聖石小子》、《魔導少年》等代表作。其作品不僅風行鄰近的亞洲各國,在歐美也有許多書迷,是日本當下最具代表性的少年漫畫創作者之一。《EDENSZERO 伊甸星原》在臺灣由東立出版社發行。
[2] 以下節錄《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辦理要點》第十四項第九款:「獲輔導金者應無償贈送一個審核通過之輔導金長片全新複製片及該輔導金長片全部海報及劇照(紙本或電子檔)一份予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作為永久典藏之用」; 短片輔導金的第十二項第十三款亦有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