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時光完全修復手冊(2):我們修復時光碎片的方法

文/胡晉置(電影院從業人員)

影視聽中心影像修復人員張怡蓁與趙百祥分享修復工作

◎ 找出好的底片,是成功的一半。

將一部電影從膠卷放映變成「數位修復版」在戲院播放,會經過以下幾個步驟:膠卷整飭、將膠卷進行數位掃描、聲音數位修復、影像數位修復、影像數位調光,然後把聲音跟影像整合同步,最後輸出為現在映演使用的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數位檔案供影院播放。

然而,不管是負責講授膠卷整飭的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組邱繼諺組長、與大家分享豐富聲音修復經驗的曹源峰老師,還是負責影像修復的趙百祥、張怡蓁兩位講者,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重要觀念:不要急著動手!先找出最好的母帶!

在膠卷放映的時代,電影公司都是以原拍攝底片為母源沖印(複製)出大量放映用拷貝給戲院使用。但不管是影像還是聲音的底片,音畫中的細節都會在一次次的複製中減少,人為缺陷也會跟著複製到下一個版本,使得越後端的素材品質通常會越不好。因此,若能找到最原始的拍攝底片[1]與錄音磁帶[2]進行整飭及數位掃描,不但最接近導演想呈現的效果,數位修復時也將事半功倍。就像曹源峰老師所說的:「若魚不新鮮,就要花更多功夫做成糖醋」因此在一部電影進行數位修復之前,一定要先清查所有的素材,找出其中最適合的版本後,才著手進行整飭工作。

在〈時光完全修復手冊 ①:我們抵抗時光遺忘的理由〉中,我們提及了影像作為文化資產與國族記憶的價值,以及老電影在修復重新公開後,得以建構更完整的臺灣電影史的歷史意義。本文將進入技術層面,並依序介紹膠卷整飭、聲音修復、影像修復三個部分,呈現一部電影從膠卷轉變為數位檔案的完整過程。

◎ 數位修復中不可或缺的手工藝:膠卷整飭

由於時間、保存環境、人為操作等各種外在因素,膠卷的受損可以分為物理性受損及化學性受損兩種,其中膠卷整飭主要是處理物理性受損。常見的物理性損壞包括斷裂、撕裂、殘膠、污點、指紋、油漬,分別能以專用膠帶重新貼合、棉花棒沾溶劑去漬、刮刀刮除殘膠、絨布擦拭等方式來清潔,讓膠卷可以在掃描機下被讀取出最豐富的原始資訊。若遇到齒孔破損,以及接片錯誤產生的跳格,則要補足到一格有四個完整的齒孔,否則會影響掃描結果的穩定性,增加後續數位修復的難度。

膠卷整飭乍聽之下內容單純,但電影一秒的畫面有24格,若以一部兩小時的作品來計算,便有超過17萬格要處理,是一項十分耗時耗力的作業,巧手與耐心都不可或缺。整體而言,整飭是一個手工業程序,如同授課的邱繼諺組長所言「所有的整飭,都是為了讓後續的數位修復順利」。雖然修復軟體有相關功能,但演算出來的終究不是原始畫面,畫面資訊不足的時候,更難以判斷如何補救。此外,精細的整飭更能延緩膠卷持續劣化的速度(經良好的整飭可以延長數十年),讓作品得以數位化。因此,整飭不但是第一步,更是整個數位修復的工程中十分關鍵的一步。

◎ 在電影畫面之外,值得更多關注的「數位聲音修復」

數位聲音修復課程邀請資深電影混音師曹源峰授課。曹老師因致力於推動數位修復及人才培育而獲得台北電影節的年度貢獻獎,同時也是2019年熱門國片《返校》中先用各種音效嚇死人,後面又以細緻的聲音堆疊逼哭無數觀眾的「始作俑者」。

除了前文提及的原始素材優劣,曹老師強調聲音修復前必須充分了解電影聲音的發展史,並調查要修復的作品在拍攝時使用的聲音技術,才可以判斷出該片聲音修復的最佳方案。

電影在拍攝時分為事後配音、現場收音,以及兩者並行三種情況。如楊德昌導演的《恐怖份子》(1986)對白就是事後配音;蔡明亮導演追求現場的氛圍,《愛情萬歲》(1994)大多是現場收音;而侯孝賢導演拍攝《戀戀風塵》(1986)時則是兩者並行。《恐怖份子》的女主角穆騫人拍攝時是講粵語,之後另外配國語對白,嘴形多少會對不上,數位修復時就可以配合畫面,將開口閉口的時間對準,降低違和感。現場收音的作品,就能以現今技術將不該出現的聲音去除(如:設定在冬天的戲不該有夏天的鳥鳴聲);兩種聲音技術並行的作品,也能藉由數位技術,在雜音去除、音質修整、動態處理上,取得整體而言更好的平衡狀態。

◎ 還原畫面應有的風貌:數位影像修復

數位影像修復則包括修補畫面上的刮痕、髒污、畫格穩定度,以及膠卷整飭時難以處理的化學性受損(膠卷收縮扭曲、變色、黴斑⋯⋯)。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組的趙百祥以自身經驗指出,一部片大約80%可以靠軟體自動修復,但剩下20%要手動修復,而後者常常就要花上整個專案80%的時間

軟體自動修復的原理是利用前後格的資訊,來修補當格缺陷。但有些動態較多的片段就容易發生誤判情況,課程另一位講師張怡蓁分享胡金銓導演《空山靈雨》4K修復案例[1]時,就提到雨絲、衣服皺褶以及女主角徐楓的耳環,在打鬥片段中常被軟體誤認為髒點,甚至造成人物斷手斷腳的慘劇,而這些片段往往也是影片中的精彩部分,需要更細心以手動逐格處理。

◎ 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修復倫理

在技術之外,曹源峰、趙百祥及張怡蓁三位講師都分別提及電影修復倫理議題。在技術的進步下,就算是與過去相同的素材,不論影像還是聲音都可以更完善的處理。但曹源峰老師認為除非原創作者主動提出,否則數位修復應該盡可能忠於原件,「修舊如舊」;趙百祥也分享自己的修復原則就是「畫面裡不要有怪怪的東西」、「不要感覺有修復」;張怡蓁最後也補充,觀眾有時候會覺得數位修復的版本「太新了」,但實際上是因為原底片本來的畫質水準(4K以上)就比過去在戲院放映的拷貝跟DVD好非常多,數位修復版「只是恢復到原本應該有的水準」。希望在相關知識的介紹之下,大家能夠對數位修復的歷程及工作有更清楚的理解。

 

[1] 影像素材品質排序:原底片(4K-6K)、翻正片(4K)、翻底片(4K)、放映拷貝(2K),以及中間各種不同用途(剪輯用、校正用、製作特效用等等)的拷貝片,都有可能是修復時可以選用的素材。

[2] 聲音素材品質排序:Dolby MO、DA88多軌帶、DAT母帶、光學聲帶、3/4吋盤式帶、有孔35/16/8mm磁性聲帶等六種,曹源峰老師認為修復時以前兩種素材為佳。

[3] 胡金銓導演《空山靈雨》的各版本比對與修復秘辛,可見《國影本事》2018年冬季號專文介紹,以及影視聽中心youtube頻道上的《空山靈雨》修復前後比對影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