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台灣(1):家庭時光
文/普納吉(藝術電影院工作者)
解凍時光—沈可尚《時光中》
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時,沈可尚導演就讀小學三年級,還跟妹妹一起唸著《國語日報》上報導這些「暴民」的新聞給父親聽。轉眼間,沈可尚現年已四十餘歲,成為了臺灣少數橫跨劇情片、紀錄片及商業廣告的優秀創作者。
沈可尚自學生時期的短片作品《與山》榮獲金馬獎的肯定,2009年亦首次以紀錄片作品《野球孩子》入圍金馬獎,並在2013年以聚焦於非一般父子關係的紀錄片《築巢人》,一舉拿下台北電影獎包括「百萬首獎」在內的三項大獎。沈可尚除了親自執導作品,亦多次在其他導演的作品中擔任攝影,展現其對影像畫面的高度掌握(如「時光台灣」系列另一導演陳芯宜過去執導的《流浪神狗人》)。而在影像創作的專業之外,沈可尚也曾擔任金馬獎評審,自2017年起更連續兩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的總監一職,帶領台北電影節的團隊一起圓滿了今年20週年的盛事,是臺灣影壇舉足輕重的電影人。
然而,在致力於影像創作的近三十年間,沈可尚不曾再給父親念過報紙,更鮮少與父親見面、說話。《時光中》便是沈可尚以這些年來再熟悉不過的攝影機為媒介,嘗試解凍父子之間30年的時光,練習與父親重新展開對話,讓一直介於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父親樣貌,成為真實的存在。
《時光中》的第一個鏡頭從沈可尚老父沈榮源先生獨居的公寓陽台開始,陽台看出去有兩棵矗立在一片低矮平房之中的針葉樹。沈可尚在鏡頭外回憶著「這兩棵樹小時候都還看不到頭」,父親卻說這兩棵樹因為長太高了,其實幾年前已經有人請公園管理處來修剪過,現在又長起來。樹剪了又生長,而來訪者不知,簡單的開場,卻已明白地告訴觀眾沈可尚多年來鮮少到訪的事實。
沈父喜歡爬山,在囤物雜放、光線陰暗的客廳中,一旁鐵櫃上排列著許多寫著山名與日期的石頭,代表著征服的紀錄。沈可尚也因此從國影中心搜找來許多與登山有關的新聞畫面,如:《合歡山賞雪》、《嘉義縣玉山健行隊》及《高山野營》等,父親看著舊時新聞畫面上青年男女玩雪、划船、嬉戲的模樣,也給兒子介紹起年輕時的娛樂,如當時新穎的音樂類型、歌手、舞步,說著說著也哼起《真善美》、《大江東去》等電影中的歌曲。
在藉由「訪問者」的身份,透過歷史影像與父親重新聯繫起對話後,在《時光中》的後段,沈可尚從相對客觀的訪問者進到了「兒子」的身份,在餐桌上談起自身對父親的回憶。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的時候,父親曾對小學三年級的沈可尚說過「學校老師講的話不一定能夠完全相信,報紙上寫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夠相信。」沈可尚更直言「這件事情對我影響還滿大的。」但父親聽完卻回應對這件事「印象不太清楚。」這時沈可尚才理解到,自己一直在用自己以為的模樣想像著父親。
在這個與父親之間的距離緩緩解凍的片段中,導演巧妙地引用了1964年由白景瑞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台北之晨》,黑白電影畫面中的兒子緊貼著父親的背共乘在車上,悠悠橫跨當年還是鐵橋的台北大橋。時代的巨石沈入記憶之海,父與子在時光中錯身,終於又在《時光中》重逢。
時光剪貼簿—鄒隆娜《虎父的妞妞未而立》
在沈可尚與父親關係冰凍的近三十年間,在臺灣的另一個角落,1988年出生的鄒隆娜也從爸爸掌心上呵護的小女孩,迎來父親已在身後的而立之年。
在「時光台灣」系列所邀請的14位導演中,甫入而立之年的鄒隆娜(Rina)屬於近年嶄露頭角的新銳導演。畢業於臺藝大電影系的她,身上兼容華人與菲律賓人的血統及文化背景,其畢業製作《薯片》、代表作《阿尼》(入圍2016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分別以臺菲混血小女孩及菲律賓漁工的生命經驗為題,深刻描繪出這兩種文化交會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境況。以《阿尼》受到注目的同時,亦獲邀加入《十年》國際計畫的《十年台灣》導演行列(時光台灣《螢火》的廖克發導演亦有參與),成為代表臺灣的五位導演之一,本片亦入圍了2018的台北電影獎,並於同年十一月金馬影展進行特別放映。
鄒隆娜的父親鄒昌墉先生(Richard)是國共內戰後撤退來臺的軍人,儘管在導演出生時父親便已超過60歲,但父女兩人的關係十分親密,不過鄒隆娜也因此從未參與過父親的青壯年時期。於是,鄒隆娜藉由參與「時光台灣」的機會,在國影中心的典藏資料中找出了《王哥柳哥遊台灣》、《翠嶺長春》、《罌粟花》等近20部1950至1960年代在臺灣上映的電影,重新剪輯、賦予這些父親年輕時期的作品新的生命,一解思父之情。
相較於《時光中》以紀錄當下的影像為主、歷史畫面為輔,《虎父的妞妞未而立》九成以上的影像都是黑白的老電影畫面,「現在」的鄒隆娜則出現在音軌中,說著自己的故事,說到什麼,就找來相關的電影畫面配上去,是個滿好玩的手法。與媽媽聊天就配上古裝劇的母女對話情節,詢問移工的工作狀況時就配上農民勞動的畫面,臺北捷運廣播則配上了黑色蒸氣火車進站。剪輯上音畫高度同步的精準度,加上視覺與聽覺之間的時空違和感,構成了十分特別的觀影體驗。
而最關鍵的「父親」形象,鄒隆娜Rina便以父親Richard的生肖虎來代替,找來許多老虎直面鏡頭的畫面。因此「虎父」在這裡並非一般的嚴父意義,《虎父的妞妞未而立》也並非一部典型的紀錄片,被紀錄的大多不是影像,而是聲音。本片宛如小女孩Rina的剪貼簿,找到想要的圖就剪下來,貼到適當的位子,名符其實地「看圖說故事」,一格一格地指著收集來的圖片,講給最最在乎的爸爸聽。
以新紀錄與舊影像進行自我療癒
《時光中》跟《虎父的妞妞未而立》儘管表現手法大相逕庭,但其實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跟父親「對話」。在「時光台灣」系列的紀錄片中,都屬於容易入門理解的家庭故事,若稍加深入討論,更可以在兩部作品之間發現許多共通之處。
這兩部作品的拍攝動機都是相對私人的,取自國影中心的諸多歷史畫面,都是導演企圖與一個特定他人(也剛好都是父親)產生連結的「媒介」。拍攝的成品本身固然有其意義,但拍攝的過程對創作者來說,即是充滿意義的一趟自我療癒,觸及了鏡頭外的真實人生。兩位導演雖然生在不同世代的臺灣,與父親的關係也是一疏一密,卻不約而同地用了30年的光陰,一遠一近地,追尋著活在相同年代的父親身影。
從陌生到親密,從親密到別離,「未而立的妞妞」鄒隆娜Rina、已然而立的沈可尚導演,都從老影像中尋找拼湊自己家庭時光的材料。這些影像既是集體記憶的收納櫃,也是能透過視聽上無形的觸摸,悄悄打開私人記憶的敲門磚。
※作品中所引用的國家電影中心檔案完整列表,可至時光台灣:翻檔案網站中查詢。
延伸觀賞
侯季然《剪刀找貓》(2018)
黃惠偵《日常對話》(2016)
趙德胤《翡翠之城》(2016)
阿斯洛霍姆《奧斯陸少年有點煩》(2015)
沈可尚《築巢人》(2013)
莎拉波莉《莎拉波莉的家庭詩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