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答客問之《超級大國民》
撰文:黃致中
《超級大國民》是萬仁導演「超級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講述白色恐怖受難者許毅生在多年刑期與自我放逐後重新面對內心最幽暗的時刻,並試圖完成一場自我贖罪之旅。史料、主角林揚的演技、吳念真撰寫的獨白與李壽全、范宗沛的配樂被萬仁導演巧妙地與時事交織成篇,色調沈鬱幽暗,批判的同時卻不失節制與優雅。本片獲得第32屆金馬獎多項提名,並拿下影帝與最佳配樂兩個獎項的肯定。在國家電影中心的觀影體驗活動中,參與者的提問尖銳且深刻,有些未能在講座中充分展開的對話,就由「青春答客問」來延續討論吧。
─────────────────────────────────────────────────────────────────────
Q1:有一幕畫面是主角去找游仔,吹著歌,曲調輕快,畫面轉到日治時期,飛機轟炸,屍體滿地,但為何那首歌還是持續著?
A1:這段的手法是由游仔吹的音樂聯繫到主角回憶與歷史畫面,那首輕快的進行曲除了擔當轉場的作用,當它持續下去更多了一層反諷的含義。因為它本身就像游仔唱的那樣,是一首鼓勵人們上戰場的歌,不外乎為國犧牲是多麽崇高等令人勇於赴死的話術。然而同步展現的歷史畫面如何呢?士兵們雄赳赳地上戰場,之後卻只是無謂犧牲(戰機燃燒墜落)、日軍大敗(美軍正清理著屍橫遍野的戰場)、兵敗被俘(只穿兜檔布的戰俘被押送回營),戰場上哪有歌頌中所說的榮光?有的只是大量苦難與死亡。最後是這段最重要的鏡頭:送骨還鄉。出去五人,回來兩人,其餘三人都只剩一根腿骨回來供家人憑弔哭泣。那骨上寫的「為國獻身」是最尖銳的諷刺:為哪個國?日軍戰敗,即將失去對臺灣的主權,大概沒有比這四個字更廉價的讚美了。比起歌曲裡虛幻的光榮,更加凸顯的是荒謬:這一切犧牲都毫無意義,說是保國衛民,保的是哪個國哪個民?實際又真保住了什麼?人們就像被騙了一樣死去,少數幸運者得以苟延殘喘回來。注意此刻許毅生的眼神:悲憤、不解、渴求答案,這為他後來會想要變成為理想獻身的所謂「進步青年」埋下伏筆,而也恰如命定地,這想法讓他陷入了下一個更大的悲劇。
類似的表現手法也出現在後來主角許毅生去找吳勝國教授的段落,吳教授無法逃離白色恐怖下被審問的陰影,決定以愛國歌曲洗腦自己。那首「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也是同樣的反諷意涵,誰都知道國民黨政府根本沒反攻到歌曲所稱的任何一個地方去,而畫面同步呈現的是什麼呢?一群持械士兵突擊捕捉正在開讀書會的主角一行人,意思很明白了:他們反攻的不是中共也不是俄共,而是島內手無寸鐵的人民。
Q2:在許先生的主故事之外,加入了賄選與遊行的元素、台北正在發生的事,是想要說什麼呢?
A2:這要和主角的幾處性格塑造一起看。首先是開場的獨白:「一度自認為是進步的青年,如今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果然是一個退化的老人了。16年的牢獄,加上18年的自我囚禁,34年來,被社會惡意地放棄,加上自己有意放棄這個社會的同時,社會也將我忘記了。」
曾自認是進步青年,但此刻已(有意也無意地)與社會脫節,直到被那場陳先生被行刑的夢給驚醒,而開啟旅程。主角雖然說著「放棄社會」,卻顯然沒有那麼輕易放得下,因為進步青年的往日習性仍刻在他體內,當他為了展開旅程而搬進女兒家,對女婿提出的第一個(似乎也是唯一一個)要求是「我要電視、報紙和雜誌,麻煩你幫我準備」,三者的共通點是什麼?時事,新聞,電視多了很多頻道,但能讓他停下遙控器的永遠是政治新聞。他沒多說什麼,但每次停下的視線,對電視螢幕,在遊行群眾中張望,顯然都是在弄清楚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他在找尋陳先生的同時,也逐步撿回在黑牢中早已被砸成碎片的往日的自己。
往日的他,所謂的進步青年到底是什麼?在影片中並未直接指明,卻在許多細節中暗示了主角是左派青年,在白色恐怖年代讀馬克思主義,整天想要救苦難人民於水火的那種人。之所以不明示,導演在座談中曾明白表示是因為不想陷入單純的統獨爭議,看到左派就想到中國想到匪諜想到統獨然後整個就歪掉了。但中國與左派的關係其實非常微妙,左派青年也未必都認同中國。在意見紛雜的左派裡,大概只有少數幾個共識是確定一致,因為實在相當基本,如今這些詞看來也像幾塊用得太老舊的招牌:自由、平等、民主、解放。所以要是講左派青年容易惹出導演不想要的麻煩,甚至因而刻意隱去所有會直接明示的關鍵字,將主角的立場定義成自由民主鬥士,意圖用思想(而非行動,目前影片並未暗示主角有除了組讀書會以外的行動)對抗專制極權政府,大概是可接受的讓步吧。
在他看來,民主、自由與抗爭行動無疑都是他該關注的主題,雖然不能說臺灣的解嚴與民主化是他爭來的,但多少在情感上有所聯繫,甚至理應是他所樂見的發展。然而他看到了什麼?電視裡國大代表打成一團,這是辛辛苦苦爭來的民主?客廳裡,女婿大剌剌宣稱政治就是生意,賄選沒什麼,誰不花錢買,這是他想要的民主?街上人民抗爭著他不懂的主題,核四是什麼?旗子上寫的陳水扁是誰?現在喊的是誰要下台?他為了這個犧牲了一輩子,說是為此家破人亡也不過份,但卻在黑牢與自我放逐後,不斷地確認自己已被這個他曾為之犧牲奮鬥的社會狠狠拋離,即使想追也早已有心無力的那份孤寂,確認了這趟旅程註定只能是單程,他是活著的幽魂,與那些死在槍口的朋友所差無幾,只差一口氣。
Q3:為什麼要劇終在那個畫面(女兒閱讀父親的筆記本)?
A3:首先你好像看漏了一個鏡頭喔,女兒閱讀父親的筆記本是倒數第二幕,那本是他持續書寫的日記(中間有過幾次黑幕,搭配書寫的聲音,可理解為那就是他在寫日記)。為何有這一幕?因為父女之間有過好幾次想要卻未能成立的對話。一開始女兒開車接他回家的路上是女兒問但他不想開口;賄選事件爆發之後是他想聽、但她不想看到他;最後去陳先生墓前的客廳則是他答不出女兒的質問(「既然你是為了理想,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下我?」)兩人的互動裡,女兒一直唱著獨角戲,而父親則始終背負太重的心事而欲語還休。直到最後父親還了心願,也像用盡了最後一絲力氣,被女兒扶到床上蓋被,才終於順勢看到那本日記。不妨當成他把那些說不出口的所思所想全都寫進那本日記裡。對話還是單向的,只是終於換成父親說,女兒聽,哪怕能讓她多幾分理解,或許都是他未曾希冀過的幸運。
真正的最後一幕是垂垂老矣的他搭著依舊年輕的妻女,在狂風的草原擺出類似全家福的笑容。因為畫面怪異,看到的時候不覺得溫馨,反倒有點可怕。我的理解是把這一幕搭配先前陳先生行刑前走過走廊,黑幕的字寫「比著戒嚴法二條一唯一死刑的手勢,陳樣的背影,是我此生最後記憶。槍響之際,我心亦死。」他的時間就像被定格在那一刻,所以妻女仍是年輕,但自己的垂老卻比什麼都真實。在無言與無限追悔中,林先生的那句話顯得格外動人:「三、四十年來,陳先生自己一個人躺在那裡,沒有人來到過,一定非常寂寞。你如果去,他一定會非常高興才是。」從先前的對話,多少看得出他們對於誰背叛了陳先生心裡有底,但是誰是戰友或背叛者早已無關緊要,重要的在於彼此已是世界上唯一能理解並記憶彼此的人。竹林墓前的遍野燭光,是整部片最溫暖的場景。幾乎是救贖了,雖然或許只是觀眾如此自私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