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非膠卷保存修復人員

撰文:蘇蔚婧

電影保存的項目不只膠卷,舉凡劇本、海報、本事、分鏡表、合約、劇照、幻燈片、服裝、獎盃、器材等與視聽媒材如錄影帶、各種專業帶、錄音帶、黑膠唱片等均屬,這些文物項目多樣,依可粗分為紙質、攝影、立體物件、聲音與視訊等,將上述文物自原本存放場域轉移至典藏機構,使其獲得妥善保管、維護與修復的工作者即為非膠卷保存修復人員。

以下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非膠卷文物的工作流程為例加以說明如同膠卷,非膠卷文物進入典藏單位後一般會歷經「登記→整飭→典藏」三階段流程。第一階段「入庫清點」是藏品到庫後,由紙質類與專業帶類管理人員先進行文物清點,並記錄所有文物名稱、入庫時間、捐贈來源、數量等;第二階段「整理編排」為完成文物清點後,依據文物原始順序進行編排與整理,以紙質類為例,需先以海報、劇照、立體物件、文件類等分類後,進行原始順序的編排整理,再登錄基本欄位,包括檢視狀況、尺寸、材質規格等相關資訊,而後進行造冊;第三階段「入藏整飭」則針對上一階段的檢視結果對文物進行清潔整飭,再依材質及損害程度選擇適當之修護方式及材料予以修補,最後典藏於合適環境。

在入藏整飭階段,紙質類修復人員會仔細觀察紙本上是否有髒污、沾黏、發黴、破裂等情況,針對個別物件使用吸塵器、毛刷、吹球、棉質軟擦拭布等工具來除塵;用無酸清潔粉輕輕由內往外旋轉帶出髒污;或用鑷子除去釘書針等鐵質裝訂物等,進行低度修護,最後使用無酸性的包裝材料保存。

攝影類則需判別底片規格與相紙材質,老照片常見的狀況有黃化、髒汙、照片相黏、乳劑層剝離與銀離子析出等,修復人員須評估受損狀況,執行相應的修復對策。

聲音與視訊類項目繁多,包含VHS、DV、Betacam、Digital Betacam、U-matic與MD、盤式錄音帶等聲音藏品,材質多為磁帶,除了基本清潔整飭外,若遇磁帶斷裂、發黴、張力異常等需先進行整飭後,再使用適當的播放設備,進行上機檢查,確認內容與音畫品質才能進行數位化相關步驟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為例,改制前蒐藏的範圍主要多為電影相關專業帶,改制後納入電視及廣播媒體,目前已徵集電視台專業帶、廣播電台卡帶、歌仔戲錄音帶等,均列入典藏,不僅影音媒材種類與數量大幅增加,其年代與用途更反映了磁帶作為影音儲存載體之變遷。

磁帶可反覆使用、便於複製且價格低廉,是最親近大眾的影音媒材之一,不僅記錄了電影、電視與廣播的內容,更走入家戶,成為留存家庭記憶的載體,是大眾生活與庶民歷史的重要資料。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就以搶救民間影像為宗旨,教導民眾以簡易器材進行錄影帶清潔修復並進行數位轉製,將保存工作的場域延展到專業機構外,檔案持有者即是廣義的保存修復人員,擴大視聽媒材保存修復的範圍與能量。

 

參考資料:

隱身幕後的副手 電影編劇、修護員,與他們的劇本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