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2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國家影視聽中心★《擬音》|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講者:胡定一

文/王鹿川;攝影/趙于瑩

上週五,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30多位同學來到中心觀賞《擬音》。這部由王婉柔執導的紀錄片,鏡頭追隨資深音效師胡定一的腳步,與他四處尋找創作聲音道具,也捕捉了他藏在幕後施展聲音魔法的神情,更透過訪談多位重要華語電影工作者,見證胡師傅投入電影聲音崗位40多年來的故事。

擬音(foley)不僅是一門技術,也是藝術。當電影拍攝完成,擬音師會對著畫面裡進行配音,不論是演員從桌上拿起一杯水、在馬路上奔跑,還是武俠片裡的刀光劍影,擬音師的任務就是透過聲音的再現與創造,讓觀眾更加身歷其境。胡定一師傅擅長以各式生活雜物為電影進行「手工擬音」,這是他從類比時代所習得的一身絕活,不論是廢金屬、木板、X光片甚至是一碗泡麵,到了胡師傅的手中瞬間與電影畫面契合且活靈活現。

紀錄片放映結束後,胡師傅現身影廳與同學映後分享。他介紹自己是民國64年進入中影,直到104年離開。近幾年曾在幾個錄音室進行擬音工作,但更多時候是透過演講與年輕人分享經驗,而每當遇到學生詢問他聲音該如何做時,他就感到十分開心。

簡短開場後,現場同學陸續發問。一位同學提問到,如果要為從沒聽過的聲音進行擬音,胡師傅都是如何去想像?胡師傅回答:「自己找素材,自己去想。」他舉了一個例子,有次導演請他做出「蟑螂的腳步聲」,面對這誰也沒聽過的聲音只好自己揣想,於是胡師傅就在辦公室裡面尋找可用的物件,最後將吸管剪成鬚鬚,在布上面刷刷刷,模仿蟑螂腳的狀態,尾音還會帶一點勾聲,結果導演聽喜歡,大家都沒聽過,但只要導演認可那就是沒問題的聲音。

另一位同學則好奇在類比時代,擬音師是如何錄製音軌?胡師傅解釋過去製作擬音時,通常同時有四到五個人一起看著畫面做,為了節省膠卷倒轉與音軌錄製的次數,幾乎都練就了一次搞定的能力。這是一份反應需要非常快、專注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每個動作都要精準一次到位,畢竟那個時候都用磁帶錄,一旦做錯整個都要重來,加上師徒制,做不好師父馬上就會罵,很多人最後忍受不了就離開了,而能留到最後的,過程中學會的東西也都是自己的,別人拿也拿不走。

進入數位時代後,5.1聲讓聲音更加細緻清楚,錄製擬音也必須將每種聲音分開錄製,如此後製才能分軌調整音量。胡師傅提及當今多數依賴音效庫,但聲音表情卻是音效庫無法做到的。例如當畫面裡的演員拿起一張紙,雖然音效庫也有紙張的聲音,但若演員手突然捏一下、動一下,聲音就完全不樣了,這些細緻的情緒還是需要由擬音人員詮釋它。

雖然擬音師這個角色在電影產業裡已逐漸失傳,但座談最後,胡師傅對這伴隨他大半輩子的行業仍然喜悅的說:「做擬音真的是很快樂的,能把聲音從無到有的創作出來,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