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養成計畫:《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文/謝璇 圖片提供/原點出版社
一個影迷的誕生,通常是無跡可尋且毫無來由的。但當某個毫無防備的時刻,「電影」真正地闖入你的眼睛,從視聽神經開啟你的貪婪,進而浸滿五感知覺;從此以後,影迷總是甘之如飴地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電影。電影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可以追隨他的千千萬萬的潛在影迷,絕對自信尚未走進電影聖殿的都只是羔羊,總有一天來到我的身邊來,彷彿在說「看見的人有福了」。電影確實具有宗教性魔力,使人嚮往使人崇敬,在迷惘的時候於其中找到安慰。
來自英國愛丁堡的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正是這款影癡,他不僅看電影、寫電影、畫電影,甚至出了一本書《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召喚更多人跟著他信仰電影。影癡們最樂於彼此交換各自人生中的cinematic moment──愛上「電影」的那一刻,羅斯於本書前言輕巧地分享了他的故事,但同為影迷,都知道從那一分秒被發生之後,接下來將如何無法自拔地走上癡迷電影的不歸路。這本書不至於是聖經,卻是凝鍊影癡多年熱情的日月精華,輕盈好吸收,只要一兩滴,就有如醍醐灌頂,電影聖殿的大門就此為你展開。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正如其副標所言──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以漫畫圖解的方式,為對電影懵懵懂懂但深受吸引的人鋪了一條路,隨著作者的經驗與眼光,彷彿有一個資深導遊帶領,巡禮名為電影的大千世界。沿途美景散落,新手看大地標,老手則可尋見些許遺漏的吉光片羽。
既然名為旅程,羅斯為讀者們搭建了七大地標尋訪七大版圖──眼睛、身體、場景與建築、時間、聲音與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科技與科技恐懼。這趟旅程不僅是走馬看花,從行程設計就感受到羅斯癡迷電影的程度。有了七大標的,羅斯也在每個章節中提出兩個進一步線索,包括keyword(關鍵字)與classic(經典)。
Keyword便是網路世代熟稔的#hashtag,在羅斯自行建立的結構之中,以keyword標誌出每個章節涵蓋的電影史/電影理論關鍵字。每個章節都可能包含跨越各種電影主義、電影語言、電影類型的關鍵字,這些原本可能像巨石一樣生硬的名詞,在羅斯的繪筆之下,登成為可口的草莓大福,外皮鬆軟內餡多汁,一口咬下快速吸收。Classic則羅列該章節中提及的電影作品,羅斯旁徵博引,立即感受其閱片之海量。百年以前的經典到21世紀的商業製作,橫跨世界五大洲,片單無所不包,光是循著classic部部閱片,就能將自己看成兩腳片櫃。
他從接收電影的原點開始──眼睛,看電影不可能不用眼睛,眼睛是電影的大門。當我們走進大門,認識電影如何在視網膜底現形,那是百年以前的往事,必得從《火車進站》(1896)說起,不到幾幅畫格就穿梭到《持攝影機的人》(1929),又跳回《月球之旅》(1902)。羅斯打破講述電影史時通常遵循物理時間規則順序的慣例,以一部一部代表性的電影為基本單位,讓讀者/影迷們按「影」索驥,穿針引線巡遊在電影史中。羅斯深入淺出將修練多年的電影內力輕巧釋放,幾筆描繪就讓電影史在紙上栩栩如生。更因本書以圖解方式帶領讀者,每部電影皆以經典的那一顆鏡頭現身──例如本章節中提及《發條橘子》(1971)時少不了那張戴著誇長假睫毛的俊秀臉龐、《火車大劫案》(1903)肯定是牛仔正面對鏡頭涉及的經典畫面。
眼睛與身體兩個章節從觀眾的身體感受出發,接下來的三個章節:場景與建築、時間、聲音與語言則更接近電影創作者的角度,其keyword也越來越接近電影建造的基本。在這幾個章節中,讀者初步認識所謂鏡頭語言的建立、電影美術如何思考場景,也包含了基礎電影理論包括作者論、符號學的概念。最終兩個章節:權力與意識形態、科技與科技恐懼則更為進階,集中討論電影被誕生之後,可能衍生的議題。雖然看起來很大部頭,但羅斯懂得在classic列舉意想不到的通俗作品。從迪士尼卡通切入父權社會與女性魅力,或從《七夜怪談》探討科技恐懼。
本書最精華之處莫過於其參考電影及參考書目。這趟旅程走得很輕盈,但背後卻有深不可測的累積。這趟旅程只是開端,羅斯準備好了一整個世界等你去探索,甚至已經把目的地都標誌上圖釘。數百部片單、數百篇論文書目,若有機會閱聽完畢,肯定武功高強,成為下一個影癡繼承人。
相比其他藝術,僅有百年餘歷史的電影還很年輕。羅斯以資深影癡身分結合漫畫家專業,用親民的方式與讀者/觀眾們分享他的摯愛。也在說電影/畫電影的同時,自己講出穿越百年、最精采的電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