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看電影吧,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人──專訪教師陳建榮

採訪撰文/謝璇  拍攝/陳佩芸  活動照片提供/陳建榮

一踏進位於南港的東新國小校園,便能立刻感受到新時代的氣息。成立30餘年的東新國小正在翻新,主校舍已完成翻修,建築設計俐落新穎而色彩繽紛,甚至還有一條長長的滑梯從二樓直通一樓遊戲區。暑假過後,陳建榮暫時離開任教22年的忠孝國小,借調至東新國小的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擔任行政人員。從事教職近25年,雖然暫時走下講台,但他將電影融入教育的野望,並未停歇。

他一直都是個影迷,也有過電影夢。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那四年,陳建榮埋首於電影社團,沒日沒夜地看電影,開始用Excel建立自己的電影筆記。在教育界與電影圈之間掙扎,他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用延畢一年的時間追夢,到藝術片商春暉電影公司的行銷部門工作。在春暉的那一年圓了他的電影夢,也埋下他未來將電影帶進教育現場的種子。

影癡成為教師,電影課Action!

從擔任實習老師開始,陳建榮就將電影帶進課堂。原本只是單純地設計學習單,但他發現學生更想要多聊電影。以正式教師身分分發到桃園那年,陳建榮初出茅廬就接手了「後母班」導師。部分學生家庭背景複雜,家長不睦、橫跨黑白兩道,有的學生翹課打架樣樣來,讓原本應要帶完兩年的導師急急退場,陳建榮空降六年級導師。為了和將要踏入青春期,也相對同齡孩子更早熟的學生溝通,陳建榮特別選映主角稍微超齡的電影,例如《走出寂靜》、《十月的天空》;互動方式也更加多變,增強討論的環節,甚至讓學生將電影內容寫成新詩、或將流行歌重新以觀影心得重新填詞。以再創作取代學習單,讓學生產出更多。

在桃園教學的經歷像是為未來正式將電影融入教育的暖身。在台北市忠孝國小任職的第六年,陳建榮再次擔任班導師。他自發研究圖書館利用教育,以此為本發展出「五大洲電影學習法:看電影、學邏輯、遊世界」研究計畫,透過觀看來自五大洲的電影,認識地理上的五大洲,再用五種不同概念構圖分析電影,進而認識各國多元文化。該計畫一舉獲得96年台北市教師組行動研究創新教學類特優,課堂實踐成果也登上《國語日報》,家長欣喜搜刮好幾份報紙給孩子留念。

十字箴言X五大洲學習法,忠孝哈電影正式開鏡

五大洲電影學習法一舉成功成為重要基石,陳建榮利用寒假期間,為忠孝國小規劃一到六年級完整的電影融入教學課程。他鎖定綜合活動課,期待孩子們能培養多元興趣,增加感受力。綜合活動概念源自日本,比起一般課程,更強調活動性質,掌握「體驗、省思、實踐、從容、多元」十字箴言,讓孩子能體驗、討論,進而發酵成自己的力量。

陳建榮就讀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的碩士論文寫的正是〈電影融入教學於國小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應用〉,這回終於有了實踐機會。他掌握五大必修議題,整理成「忠孝哈電影SMILE」教學計劃,每個字母代表一個議題,包括環境教育、品德教育、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每個議題選映一部電影,一年看完五部,六年畢業就看了三十部好片

【布克與幕薇】電影主題書展的闖關活動,文本比一比,比較《奇蹟男孩》的電影與繪本異同。

「忠孝哈電影SMILE」作為全新的教學計畫,起初實踐並不容易。首當其衝面臨了如何取得公播版權的問題,而陳建榮曾於片商服務的經驗,讓他能有管道以便宜的價格購買公播版權。規劃了內容、找齊了材料,還得說服老師。身為高年級導師,陳建榮先說服高年級老師們一起自編教學計畫。捨棄課本,再也無法照本宣科,又超乎師資培訓體系的範疇,對老師們也是一大挑戰。面對必然的反對聲音,陳建榮並不退縮,他從高年級開始實施該教學計畫,沒想到不只學生反響熱烈,跟著一起看電影的老師也被感動;原本將老師放電影視同偷懶的家長們,看見孩子們帶回家的剪貼簿、學習單等豐盛成果,也備感驚訝。更在意料之外的是,原本國語數學成績不盡理想的孩子,竟然因為電影課程,學科也進步了。陳建榮在電影課上融入概念構圖分析電影,活用天秤圖、魚骨圖、環扣圖等方法,潛移默化之中加強孩子的邏輯思考,觸類旁通提升學科能力。

透過電影,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教學成果超乎期待,陳建榮和學校夥伴花了三年時間讓「忠孝哈電影SMILE」成為校本課程,也讓師生、家長從抗拒到接受,直到大力支持。電影課成為忠孝國小全校的綜合活動課的重要核心,除了結合陳建榮視為摯愛的電影與一生志業教育,目的更是希望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觀看一部電影就是經驗一次人生,對陳建榮來說,看電影彷彿心理治療,是永不停止的療育與學習。他想起母親剛過世的那陣子,自己無法重看是枝裕和的電影,經典兒童電影《魯冰花》如何回扣自己的成長經驗,帶給他治癒的能量。「在電影的人生哲學中,我們看見了什麼、體會了什麼?這些反思,能如何回饋到孩子甚至是大人身上?」他分享,中年級的學生看了《小孩不笨》,劇中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們心有戚戚焉,他設計「理想父母百分百」投票活動,讓孩子討論理想的親子關係,家長也跟著改變。課本裡總是缺少的情感教育,陳建榮用《聽說》、《初戀那件小事》補足,跟孩子們討論如何談情說愛,如何認識情感、如何面對失戀。家長擔憂孩子不喜歡讀書,他就以《墊底辣妹》、《虎媽伴學方程式》傳遞學習的重要性。

課本沒有教的,電影做得到

看電影、聊電影,陳建榮也精細安排多變的體驗活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就是生命教育的最大核心。他參與「愛陪伴」親子共學課程,幾個小時的時間,親子一起看電影、做活動。搭配《我家也有開心農場》這部傳遞樂活價值的紀錄片,陳建榮讓親子一起調配純天然無添加的優格點心。談論痲瘋病的電影《逆著風的旅行》雖然沉重,但陳建榮結合自己曾到埃及旅遊的經驗,讓孩子用埃及象形文字創造自己的名字。有了互動、討論,電影不再只是電影本身,更延伸進生活體驗中。

正如名導楊德昌於《一一》中註記:「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人生經驗」。在教育現場,陳建榮默默地實踐了這句話的精髓,讓包羅萬象的電影,開啟孩子多元能力的發展。他也鼓勵鼓勵家長在課堂外多跟孩子一起看電影,對他來說,電影是促進親子、師生溝通的最佳觸媒,不僅寓教於樂,更能激發學習動機,創造幸福的儀式感。

「坦白講,課本沒有教的,電影做得到。」除了透過電影談議題、認識世界,陳建榮也期待能培養孩子五大重要能力。他參考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定義2030年的領導者該具備的五種能力,加上北歐國家的教育理念,整理成5C能力,包含溝通力、創造力、關懷力、樂活力、思辨力,在《用電影和孩子談生命中重要的事》一書中,提舉85部電影與200道提問,在課堂之外,讓家長也能透過電影與孩子互動。

從教育現場到遍地開花,電影教育如何化解國安危機

陳建榮在忠孝國小的22年,讓「忠孝哈電影SMILE」成為該校特色。在台北市綜合活動輔導團裡的那幾年,每年觀課都開放給台北市其他學校老師參與,觀摩他如何上電影課。「要先感動老師,喚起哪一部電影對老師同樣記憶深刻,老師才會想如法炮製。」自己是深受電影感召的人,他在課堂上激發了學生們對電影的熱愛,進而讓家長、老師們也深受感動,一套獨創的電影融入教育教學方法就這麼開枝散葉。忠孝國小多年來也有電影社群,將這套方法傳遞下去,社群的老師們每年分配寫新的教案。學校附近的光點華山電影館也會不定期贊助忠孝,讓親師生欣賞國內外的優質電影,甚至邀請影人蒞臨現場和大家互動。臉書社團「DREAMS電影教學夢工場」由陳建榮本人營運,累積超過4,000名成員,成為共同討論電影融入教學的重要平台。

「光點華山電影館」沉浸式體驗學習:《消失的紫斑蝶》電影賞析。

電影融入教育的理念遍地開花,就算陳建榮暫時離開忠孝國小,學校仍持續推行電影課。從教學現場暫離,雖然尚未有機會在東新國小開設電影課程,但陳建榮的準備功課不停。他維持每年看百餘部電影,使用evernote隨手筆記,標註每部電影涵蓋的議題,累積了十年、將近2000部電影筆記。他也做起更宏大的夢,在原住民族資源中心,他負責幫助族語老師教學多元化、提升成效。族語老師平均年齡較長,接受族語教學的孩子人數也少,一個老師可能要陪著學生度過完整六年,除了教族語跟原民文化,更重要的是傳承。陳建榮同樣希望先教族語老師如何分析電影,再讓他們將原民影視作品帶入課堂。目前,他已經準備整理臺灣以及國際原民議題影視作品資料庫。

除了持續開發教案、建立影視作品資料庫外,他更意識到臺灣自製兒少節目比例為全世界最低,已成國安問題。他以韓國流行文化席捲世界為例,年輕一代可能只知道韓國明星、熟悉韓國文化。30年來,臺灣沒有兒少劇集,最近上線的《百味小廚神》影集陳建榮也有參與,在劇本開發階段,富邦文教基金會就邀請劇組把故事帶到課堂蒐集真實建議,後製過程也找陳建榮的學生配音,讓他更期待未來有機會投入臺灣本土兒少節目開發。

陳建榮依然忙碌,頻繁四處演講、參與兒童影展的映後座談、舉辦親子講座。他也已經想好退休後的規劃,期待成立基金會,發起影視扎根計畫,將電影融入教育推行到臺灣各偏鄉學校,甚至有機會到國外。電影讓他走得長、未來的路更遠更宏大,也真正春風化雨培養了無數青年學子。透過眾人的響應,與更多老師分享他的理念,持續承繼下去。使電影院可以是教室,教室也可以是電影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