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4我們在電影院上課《保存經典,守護記憶》|中研院 人文社會經典導讀班

映後講師 / 褚明仁(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數位修復重現電影產業的足跡,守護上個世代的記憶

文/廖家慧;圖/廖旌策

今天電影院迎來好幾所高中的同學,是由中研院帶領的人文社會經典導讀班,蒞臨參加影視聽中心今年的首場電影院課程,我們也派出中心大家長——褚明仁董事長擔任講師,談談中心作為「鏈接過去與未來的樞紐及橋樑」,如何肩負使命,替台灣電影守護過去,指向未來。

老電影承載著每段時期的文化軌跡,影像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直視與想像歷史,不論是數十年前的街道市容、人們的衣著裝扮、談話的方式、聊天的內容、以及電影劇本本身塑造傳遞的故事,都讓我們能輕易探索、觸碰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脈絡,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搶救那些老電影!」褚明仁董事長任重道遠地說著。


早期電影的影像、聲音、字幕等,是被儲存在底片膠卷內,而膠卷難以保存,須存放於溫度、濕度皆嚴格控管的環境中,但以前很多電影膠卷並沒有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找不到正片,只剩拷貝流散在民間各處。影視聽中心於十年前開啟數位修復技術,希望加緊腳步搶在這些膠卷損壞凋零前將電影修復,至今已完成高階數位掃描超過750部電影。

褚明仁董事長也播映幾部修復完成的老電影片段,有1960年代拍攝,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台語彩色電影《夕陽西下》;也有1980年代拍攝,講述客家裔作家鍾理和故事的《原鄉人》;更有台語電影史上僅存的三部台語假面特攝片《月光大俠》、《神龍飛俠》、《飛天怪俠》。對比原版,修復後明顯可以看出畫面顏色校正過,閃爍問題消失了,黴斑跟髒點也都處理掉,甚至原先膠卷可能已經大面積的物理損傷也能修補好。

做著電影修復事業,體驗電影般的故事
「搶救電影也曾發生如電影情節的故事。」最老的台語彩色片除了《夕陽西下》,還有另一部姐妹作《琉球之戀》,皆是在1966年由台語片國寶林福地先生執導拍攝,然而,其原始膠卷在一場大火中消逝,大家都以為再也沒機會一睹本片,卻在時隔50多年後,於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一家戲院發現拷貝片,這個消息大大振奮影視聽中心,中心並選在2023年世界影音遺產日重新上映這兩部台語經典大戲,創下電影重溫的里程碑。

聽到這麼輾轉反側的故事,同學們想知道「修復電影還曾遇到什麼困難呢?」董事長分享,除了底片不見,拷貝的修復難度高,或者毀損程度已經難以修復等,更難的還是「人」。因為修復屬於重置,會有版權問題,必須取得原始出品人同意,也涉及到後續能否讓影視聽中心推廣、上映的票房如何拆分等,這些保存與盈利間的衝突,都會帶來漫長繁雜的商議過程,正是電影修復前最難跨越的檻。

除了修復技術,影視聽中心也肩負了保存與推廣的任務,我們從老電影人或其親友,從各類電影場域如影廳、片場等,採集電影史料進行研究,並將這些往日的電影故事再次送上舞台,延續價值。出版研究專書;舉辦展覽包含經典電影、主題電影、怪異電影等;也有電影修復工作坊;中心三樓圖書館更有豐富館藏,「數十萬份全民記憶,被我們保存著,歡迎大家進館看看。」講座中,董事長仍不忘工商時間,大力推廣,希望這些努力能讓現在或潛在的電影人,好好認識台灣電影的基石,替台灣影視的未來接棒與創新。

修復台灣經典,再創下一個高峰

最後,來電影院上課當然不能少了看電影!褚明仁董事長特地挑選幾部非常受歡迎的數位修復電影讓大家一飽眼福,有影迷許願修復清單第一名的《少年吔,安啦!》;有台灣人一生必看,首部展獲國際影展首獎的《悲情城市》;有最早期女性意識抬頭、父權結構鬆動所產出的《油麻菜籽》,三部皆是上映即轟動的鉅作。每部短短放映20分鐘,「修復版是不是看起來像新電影一樣?」同學們紛紛點頭,但按下暫停鍵的那一刻,也聽到沒能看完的惋惜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我們在電影院上課」活動已延續超過五年,是我們推廣影像教育的常態活動之一,而關鍵的修復技術,更是我們創造「文藝復興,記憶翻新」的基礎,希望台灣有越來越多人加入行動,幫助台灣電影昔日的光榮再度躍上大螢幕,「修復的目的不只是電影,更是時代的靈魂。」褚明仁董事長盼著電影的感動可以持續流傳著。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