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學習的理由》|新莊國中|電影影像教育
映後講師/楊逸帆(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創辦人)
文/沈如瑩;圖/陳致愷
《學習的理由》是一部相當特別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在就讀宜蘭人文國中時,因為機緣去上了社區大學的課,進而展開他籌組團隊,拍攝自己與同學在面對「基測」(國中基礎學力測驗,2001年至2013年的高中入學考試方案)時的種種心境,並一路拍攝到大家成年為止。作品在2014年上映時即獲得廣大好評,是台灣少數對教育制度與學習提出深刻觀察的作品。楊逸帆導演在本片創作完成後並未從事影像工作,而是持續投入對於教育的探索。這天來觀賞此片的是新莊國中七年二班的同學。
或許因為片中導演決定參加第二次基測後,表示感到失去自我、很迷惘,不同的同學都問到導演如何面對及處理迷惘。導演說當時因為只有二十天時間,也就這樣過了;長達七年的拍片期間內倒是沒有什麼迷惘,這種篤定來自於使命感,和對這些好朋友的承諾,要把他們的故事說出來;至於面對人生,當然會有迷惘,好比自己從事關心社會、關心教育的工作,收入並不高,也會想自己繼續這樣做是不是正確的。當遇到這種狀況時,他會藉由觀察身體的反應(例如頭很緊繃)嘗試自我對話,並將想法整理、寫下來,好比自己想要做這件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藉以梳理、判斷這些迷惘的真正原由,會比還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時就馬上詢問他人更有幫助。
拍完這部電影後,他去參加了許多影展,這件事情並不是他的目的,但是藉由影展的過程得以接觸更多師生、家長,就像這天距離影片拍攝完成已經十年了,但還是因為這部電影有機會跟新莊國中的同學見面、對話,讓大家反思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終極的目的,而不是參賽、得獎,「理解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且抱持開放的心胸多方嘗試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項主要的討論是「知識的實用性」。導演認為可分為不同層面來看:一個是「知識是不是一定要『有用』才是好的學習?」隨著時代演進,知識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確實有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從有用變成無用;另一個是,知識如果用不上,就可以來思考「想不想繼續學習它」?如果還想學習,是因為享受學習過程,或是熱愛這件事情本身?因此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面對瞬息萬變的變化並保持熱情,是「學習」的重要挑戰。導演也讓同學們各自發表意見,有同學覺得現在學校教的東西很多都用不到,應該讓大家只學自己有興趣的,以免占去腦容量;有同學則覺得並不是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自己的方向,因此需要多方學習。同學們雖然才七年級,卻不僅在看片時很專注,映後座談也提出相當多單純而發人省思的問題,像是進行了一場課外教學。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