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們在電影院上課《暗戀桃花源》|輔仁大學|電影影像教育活動
映後講師/馮翊綱(資深表演工作者)

「我們在電影院上課」本次精選了賴聲川導演的經典作品《暗戀桃花源》,本片於1990年代震撼台灣劇場界,為一部自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輔仁大學中文及英文系的同學們與資深表演工作者馮翊綱老師,共同展開了一場探討戲劇創作、表演與劇場美學的對話。
是舞台劇還是電影?
馮翊綱首先從古希臘劇場談起,闡述了戲劇中悲劇、喜劇與諷刺劇三位一體的創作傳統。在古希臘的戲劇祭典中,一個劇作家必須同時呈現悲劇三部曲(trilogy)、一齣喜劇(comedy)以及一齣諷刺劇(satyr play),展現創作的全方位能力。這樣的創作傳統,也在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中,以獨特的方式被重新詮釋,形成了悲喜交織的戲劇結構。
論及《暗戀桃花源》這部作品從舞台到銀幕的轉化,講師馮翊綱指出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舞台劇」。1991年的電影版本雖然採用了電影的敘事語言,但演員們仍保持著舞台表演的本質。這種特殊的呈現方式,讓觀眾即便透過銀幕,也能感受到舞台劇的獨特魅力。


接著馮翊綱以生動的比喻解釋演員一人分飾多角的演出:「就像一支多色原子筆,按一下就能轉換顏色。」他指出這種表演傳統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當時整齣戲往往只有三位演員,必須透過轉換來詮釋所有角色。這種表演方式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體現了戲劇藝術中「敘事」與「代言」的精髓。
集體即興創作
身為表演工作坊老班底的馮翊綱透露,《暗戀桃花源》最初的創作過程充滿實驗性:在1986年創作時,是個人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這齣戲採用了「集體即興創作」的方式,演員的即興演出由場邊工作人員即時記錄,再由賴聲川親手寫在稿紙上,隔天交給演員背誦。這種創新的工作方式,在當時的台灣劇場可謂開創先河。
面對同學關於劇中神秘女子尋找劉子驥的提問,馮翊綱從文本細節切入分析。他指出,這腳色的存在不僅象徵著未竟的愛情,更暗示了現實與理想的糾纏。此外劇中看似荒謬的橋段,如開瓶蓋的場景,其實是向默劇大師卓別林致敬,足以展現賴聲川導演對表演藝術跨界理解。
座談最後,馮翊綱以幽默的口吻表示,很少看到同學提問如此熱烈,展現了輔大同學們對表演藝術的熱情,能從跨文本閱讀中激盪出想法,也是影像教育的體現。透過這場映後對談,同學們不只理解了《暗戀桃花源》的藝術成就,更領略到戲劇創作與心靈的結合,也更能體會為何這齣作品能成為經典,並在劇場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圖、文/木木清、劉身威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