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們在電影院上課《睏寐之際》|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
映後講師/賀照緹(本片導演)

「大家看到的是什麼?」在國家影視聽中心裡,《睏寐之際》導演賀照緹拋出這個問題,與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的同學們一起思考,電影中聲音與影像交疊的關係。
這部以台灣民間信仰「床母」為靈感的作品,在映後座談中,用對話的方式展開了一場關於影像創作方法的深度討論。

電影如夢 夢如電影
一位同學提問關於游泳教練片段中的黑白影像處理,以及與其他段落的關聯性。賀照緹溫和地回應:「我想過要放多少夢,因為睡覺跟夢很有關係。但這個片子的主題不是夢,所以我不想讓它走偏。」她解釋道,正是這樣的考量,讓她決定在整部片中,只以一場黑白的畫面呈現夢境。
而後導演分享整部紀錄片的創作歷程,在她的看法,聲音有兩種不同的呈現方式:一種聲音是「撲面向觀眾襲來」的處理方式,另一種則是讓觀眾「有一點自己對於這個聲音意義的介入感。」這番解釋引發了在場學生的共鳴,有人開始分享自己對電影聲音的理解。

導演思維
關於影片中的攝影手法,一位學生好奇地問到現場拍攝的團隊配置。賀照緹笑著解釋:「其實我是在房間外面,看著監控畫面,因為希望畫面多點代入感,所以在攝影師的選擇及之後的溝通很重要」。在房間裡面通常只有攝影師跟攝助,並特別提到了在拍攝女性角色時的考量,以及如何通過反覆嘗試來達到理想的效果。她同時也感念攝影師對畫面的細膩處理,讓整部電影看起來有種「床母」的凝視感。
「為什麼貴婦的故事要放在後面?」面對一位同學關於劇情編排的提問,賀照緹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反問現場的學生。有人提出了關於階級的觀點,也有人談到情緒鋪陳的考量,導演並未否定同學們的答案,而進一步解釋:「她的生命經歷很有代表性,我就是想拍出那個人即將進入夢中的囈語感,而她是所有人裡面最難以入睡的,所以他入睡的歷程最久」讓整部電影成功聚焦於睏寐之際。
在討論創作者的自我定位時,賀照緹語氣轉為肯定:「你要問自己,如何成為一個深刻而不膚淺的導演?」這個提問在教室裡激起了一陣思考的漣漪。她繼續說道:「有的創作者會選擇輕易地放過自己。但我是不輕易放過自己的人,所以我常會丟給自己很多難題。」


這場對談觸及的,不只是一部電影的技術層面,更深入到每位創作者必經的自我追求。「作為導演,我們要思考如何在保有深度的同時,又能讓觀眾願意跟著我們的節奏前進」賀照緹娓娓道出她對創作的思考:「這需要智慧,也考驗著導演的自信。」
本次活動透過國家影視聽中心大影格的Dolbt Atmos系統,讓同學們感受到《睏寐之際》中細膩的聲音設計,也凸顯影像教育的全面性。
圖、文/木木清、劉身威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