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山川壯麗》Little Hilly

2020|臺灣TW|彩色color|19min‬‬‬s|保護級‬‬

導演:黃勻弦、廖珮妤

黃小山,是一位對成長環境有著疑問的十歲國小學童。她在課程中遵循規劃盆栽種植植物、吹奏直笛,她在同學之間的言談聽到對於假期的安排、聽見集體的想望,她在放學回家的路途中,看到城市建造與進步的代價和傷痕。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似乎都有著看來合乎常理卻又不盡然的日常風景。這些疑問,小山可以向誰訴說?

《山川壯麗》片名來自〈國旗歌〉歌詞,動畫中藉由兩段不同編曲的旋律及歌詞,提出對於成長及進步的疑問,看見榮耀光輝下的陰影與失色。開頭以「國旗歌請起立」的字卡,搭配以童聲唱出變調失速的歌詞「山川壯麗了嗎?」及膠卷放映時的機器齒輪捲動膠卷聲,喚起觀眾對於電影院觀影的經驗[註1]。導演們透過對於畫面角度的呈現、角色的表情、色調的抽取等形式,讓看似平鋪直敘的描述,反轉為質疑。

十九分鐘的逐格動畫,花費兩年[註2]的時間製作而成。黃勻弦導演延續著自身創作的視覺元素及家學淵源,使用「捏麵人」做為偶動畫的主要製作,並邀請了擅於觀察及賦予捏麵偶靈魂的廖珮妤導演一同創作,讓玩偶藉由姿態、動作及面部表情,將情感傳遞給觀眾。導演除了在作品中呈現自己想說的話語,也同時藉由創作提振觀眾對於傳統藝術的認識:在導演小時候的記憶中,因為需要跟著家人逢年過節擺攤販售捏麵偶,心中對於捏麵偶有著本能上的抗拒;長大後反倒回頭傳承了家業,也找出結合成長所學及家族傳統技藝的道路。捏麵偶上獨一無二的印記與指痕,也因此讓每個偶及畫面,呈現出專屬的靈光。而捏麵偶的製作及拍攝,也能夠在整體製作架構下,因拍攝需求,替換偶的面部表情來達到效果,或是在不同作品中沿用類似的角色意象。熟悉導演作品的觀眾,也可以看到黃勻弦導演在講述高齡化社會獨居老者的前作《當 一個人》中,令人熟悉的廟宇及神明出現在《山川壯麗》中,甚至也可以再將偶及場景延伸製作拍攝主題曲〈莫問〉[註3]、〈叫著我〉音樂錄影帶。

全篇作品結構從黃小山在學校的課堂一景,延伸至放學歸家途中的城市景色,並在回家後聆聽到影像畫面外的大人爭吵聲,藉由「墜落」的動態與意象,打破日常慣性與自我對話辯證,引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進入想像中的世界、遁入兔子洞,最後開展了大山與小山的提問:如果可以讓你說,你敢說嗎?藉由隱藏在前半影片無處不在的觀察眼睛、隱身於市景內的變色龍式的身影,呈現出被監視的不安與壓迫感,而後半段則藉由歌曲的聲音打破沉重的感受,引領出一片海闊天空的對話與想像。面對壓迫的體制,導演們因應著自身的時代,用作品將意念傳達給世界。

 

[註1]1940至1990年代間,台灣電影院會出現的現象。於電影正片開始播放前,影廳依規定會先播放國歌及國旗歌影片,全場觀眾需要起立歌唱。

[註2] 導演之一的黃勻弦於訪談中說明短片的製作約需要百顆鏡頭拍攝而成,而逐格動畫每秒需拍攝24張以上的靜照讓動作串聯而成,因此製作時程需要花費許多時間。

[註3]《莫問》音樂錄影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7GG4k5uGY

引導思考問題

1. 電影一開始有著「國旗歌請起立」的字卡。唱歌對你來說有什麼感覺呢?在電影院唱國旗歌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感受呢?能不能試著想想看及說說看,看電影前唱歌這樣的習慣/規定被制定的可能原因。

2. 影片最後,導演也把幕後製作的花絮呈現給大家看,像是用著布與串珠呈現出來的層層拍打沙灘的海浪。能不能說說你從這邊看到了什麼關於拍攝逐格動畫的方式?有沒有什麼方式,你覺得是專屬捏麵人偶動畫的特色呢?

3. 影片一開始的畫面好像是黑白的,你覺得是為什麼呢?我們也再一起從頭回憶一下這部片的場景與畫面,有沒有哪些畫面是你也覺得熟悉又陌生,或是很有感覺、想跟大家分享的小細節?你有發現廟宇上的剪黏都是些什麼動物嗎?

 

撰文:林佑運

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碩士(原音像藝術管理所),藝文行政工作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