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影像教育種子教師研習《彩雲飛》|線上研習四
講師:江美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副教授)

日期:2024.11.02
地點:線上
片單:李行導演《彩雲飛》(1973)
探討影像教育多元的可能性
本次影像教育研習選擇瓊瑤電影《彩雲飛》,深入探討影像與文學、社會文化的關聯性。透過講師的專業解析,參與者對影像教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從單純觀看影片的視角轉向對影像語言、角色塑造、音樂敘事等層面的細緻剖析。
瓊瑤電影長期以來是臺灣影視文化的重要組成,特別是在1970年代的愛情文藝片風潮中,《彩雲飛》不僅展現了瓊瑤式的愛情敘事,也透過鏡頭語言與敘事手法,塑造出特有的情感氛圍。透過本次研習,教師們意識到影像教育並非只是讓學生觀看影片,更需要透過暫停、倒帶、重點分析等方式,深入思考影像如何傳遞情感。
鏡頭語言與女性書寫的新發現
研習的一大亮點是對《彩雲飛》鏡頭語言的解析,讓參與者理解影像如何形塑角色,尤其是瓊瑤筆下的女性角色。許多學員在分享中提到,過去觀看瓊瑤電影時,往往關注於劇情的發展,卻未曾細究角色如何在影像中被呈現,例如,講師指出瓊瑤筆下的女性常具有「疾病或身分上的缺陷」,這不僅是劇情的設計,更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某種想像與期待。
此外,音效與音樂也是影像教育不可忽視的元素。許多學員表示,過去較少注意到音樂如何塑造角色氛圍與觀眾情感,而本次研習讓他們意識到音樂不只是背景襯托,而是影像敘事的重要部分。例如,《彩雲飛》的主題曲不僅強化了影片的浪漫情懷,也成為影迷心中經典的集體記憶。
影像教育與跨學科的融合
本次研習讓參與者了解到,影像教育不僅適用於藝術或影視課程,也可以與文學、歷史、社會議題等學科結合。透過對《彩雲飛》的影像分析,教師們發現電影的劇本具有高度文學性,背景場景與道具亦蘊含豐富的歷史與社會文化資訊。例如,探討1970年代的流行文化與性別角色,能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價值觀。
部分學員也提到,影像教育可以成為探索文化差異、社會議題的窗口,讓學生建立多元觀點。例如,瓊瑤電影的女性形象與現代女性意識的對比,便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而透過影片的結構分析,學員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將這樣的方法應用到其他類型的影像文本中。
對未來影像教育的期待
研習過程中,參與者對影像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許多建議與期待。許多教師希望能獲得更具體的教學資源,例如符合108課綱的選片建議、學習單範例、影像拍攝與敘事手法的進階培訓等。也有學員表示,希望能透過比較同時期的不同電影,讓學生對影像風格與時代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對於線上課程的需求亦相當高,許多教師希望未來能舉辦線上影像教育研習,並邀請更多導演、編劇等影視創作者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此外,關於如何申請影片作為教學使用的資訊,也成為許多教師關心的議題。
深化影像教育,擴展學習視野
本次影像教育研習透過《彩雲飛》這部經典瓊瑤電影,引領參與者探索影像與文學、文化、社會之間的關聯,並拓展了影像教育的可能性。許多學員表示,研習前對影像教育的理解較為表面,但透過本次學習,他們發現影像不僅是故事的載體,更是一種能夠深入探討歷史、社會、文化與藝術的媒介。未來,如何讓影像教育在學校與非正式教育場域中發揮更大影響力,將成為值得持續探討的重要課題。
文字記錄:劉身威
影視聽中心教育資源借用參考網址:https://edumovie-tfai.org.tw/teachingaid/list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影視聽中心教育推廣專員-劉身威
hornerliu@tfai.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