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4影像教育種子教師研習《龍門客棧》|線上研習五

講師:于昌民(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日期:2024.11.16

地點:線上

片單:胡金銓導演《龍門客棧(1967)

探索武俠電影的敘事與美學

影像不只是娛樂,更是文化載體與教育之間的橋樑。 本次影像教育研習,透過經典武俠電影《龍門客棧》,帶領參與者了解影像的敘事手法、運鏡風格,以及其在教育現場的應用可能性。與會教師透過觀影、講師解析與討論交流,對影像教育的價值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也開啟了對未來課堂應用的想像空間。

從《龍門客棧》看影像敘事與運鏡技巧

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是臺灣影史上的武俠經典,不僅影響後來的華語武俠片發展,也為世界電影史留下重要的印記。本次研習以這部電影為例,帶領教師思考影像如何透過畫面語言講故事,並探討武俠片特有的運鏡與節奏。

許多教師反映,他們過去觀看武俠片時,可能只專注於劇情發展,而沒有留意影像的語言。但在研習中,透過講師的解析,他們開始理解如何從「鏡頭語言」來分析電影的敘事節奏,例如《龍門客棧》中對於空間的運用,如何透過寬螢幕畫面,營造人物之間的張力;或是快慢交錯的剪輯,如何影響動作場面的節奏感。這些元素都讓教師對影像分析有了更細緻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在課堂上應用的可能性。

一位教師提到:「以前覺得看懂電影等於覺得電影好看,但這次研習讓我發現,即使看不懂所有細節,也能感受到導演的用心與電影的魅力。」這顯示出影像教育的多層次價值——它不只是傳遞訊息,也能啟發學生的美學感知與思辨能力。

 

影像教育如何融入課堂?

本次研習讓教師們意識到,影像教育不僅是「放映電影」,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觀察與討論。教師們分享了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國中生適合影片賞析課程,透過影片討論角色塑造、劇情發展,以及影像背後的文化意涵。高中生則可以進一步學習影像分析技巧,如運鏡方式、剪輯節奏,甚至比較不同時期武俠電影的演變。對於職業學校或大學生,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實際拍攝短片,透過武俠電影的動作設計來學習影像敘事。

有教師提到:「武俠電影畫面靈活的交替運用,也許可以讓學生用手機嘗試實作,體驗不同運鏡帶來的效果。」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學生更有參與感,也能讓他們透過實踐理解影像的魅力。

此外,教師們也對影像的議題切入方式有了更多想法。有教師認為,可以透過《龍門客棧》來討論「正義與背叛」的主題,或是透過影像對比,讓學生比較不同時代武俠片的風格變化。這樣的討論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讓影像成為連結歷史、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重要媒介。

影像教育的資源與未來發展

研習中,教師們也提出對影像教育資源的需求,包括:

公播版權的取得:希望能有更多影像資源可用於教育,如奧斯卡最佳影片《樂動心旋律》,讓學生了解聾人族群的故事。

影像分析素材:許多教師希望有更多關於導演風格、配樂使用、畫面構圖的資料,以便在課堂上更有系統地進行影像教學。

影像教育的教案分享:希望能夠透過教師社群,交流不同年齡層的影像教育經驗,並共同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

針對未來的研習主題,教師們期待可以涵蓋不同年代的電影分析、台灣電影史介紹、金馬獎影片賞析等,甚至希望能有更具爭議性的議題討論,讓影像教育不只是欣賞與學習,更能與現實社會對話。

讓影像成為學習的驅動力

本次影像教育研習不僅讓教師們對武俠電影有更深層的理解,也激發了大家對影像教育應用的熱情。《龍門客棧》的經典之所以經典,除了劇情與演員表現,更在於導演的敘事手法與美學設計。而透過這樣的電影,學生不僅能學到影像語言,還能理解影像背後的文化意涵。

未來,影像教育仍有許多可能性,無論是經典電影賞析、議題探討,或是實作體驗,都能成為豐富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期盼這樣的研習能持續舉辦,讓影像教育的影響力持續擴展,讓更多學生能透過影像,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文字記錄:劉身威

影視聽中心教育資源借用參考網址:https://edumovie-tfai.org.tw/teachingaid/list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影視聽中心教育推廣專員-劉身威

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