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台東縣池上國中、大坡國小及福原國小|《老狐狸》|2025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偏鄉)

講師:李曜偉(台東大學兒童文學博士)

老狐狸》於2023上映。這部由導演蕭雅全執導的電影,以細膩的筆觸回望臺灣1980年代的社會現場—那是經濟快速起飛的年代,股市狂熱、房價飆漲,「錢淹腳目」成為全民話題的時代。人們渴望翻轉身份,也害怕被淘汰,誠實與世故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

本片在第60屆金馬獎入圍七項大獎,也被選為代表臺灣角逐第 97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這部作品以平凡父子的故事為軸,折射出整個世代的焦慮與成長。

在觀影後的賞析課堂上,講師李曜偉以家庭生活場景為切入點,帶領同學從「父子日常、租屋生活、存錢買房」的細節,對照外部世界的誘惑與現實—房東「老狐狸」象徵的,是另一種「看起來聰明生存」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對比讓同學們看見主角廖界面前的兩條路:「勤儉、老實」與「機會主義、世故」。

一場從電影出發的對話課

李曜偉拋出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廖界從想買房子到成為建築師,房子對他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2.「冰水」在片中象徵什麼?

「房子」與「冰水」的雙重隱喻

李曜偉解釋,「房子」在片中不只是物質追求,更是完成已故母親夢想與追求安定的象徵。電影從「想買房開理髮店」的願望開始,最終以「設計房子」作結—角色從被現實壓迫的追夢者,成為能重新定義生活的創造者。

而冰水則是一種冷漠的自我提示,謝老闆將廖界視為過去的自己,用車窗反射、替身與特效製造「與自己對話」的魔幻效果,這是一種用超現實影像呈現人物內心活動的鏡頭語言。

「導演為什麼想拍這樣的電影?」是同學們最熱切想知道的問題。
近身採訪過蕭雅全導演的影視聽中心講師劉身威回答:「導演有天在家中與自己的孩子看新聞,孩子突然問他什麼是公平與正義,這是一個無法一言蔽之的大哉問,所以他決定拍一部電影來回應孩子的問題。」

把電影帶到偏鄉,與孩子們一起思考

這一次,國家影視聽中心把《老狐狸》帶進臺東偏鄉放映,不只是推廣國片,更希望透過電影開啟一場關於「價值選擇」的對話。蕭雅全導演曾提到,企劃這部片時,他的孩子正念小學五年級,正是開始建立價值觀的年紀。他選擇用影像而非說教,與孩子溝通。而這場活動中的學生,也正處在人生的分岔點,他們或許還不能完全理解「公平」的定義,但能從電影裡感受到溫柔與冷漠並存的真實世界。

當然,或許同學們還無法立刻回答「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但這部電影為他們種下了問題的種子,當他們長大、再次面對現實的選擇,也許會想起讓他們了解「成為善良的人是一種選擇」的這部片。

圖、文/劉身威

典藏電影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