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寫實主義&形式主義 Realistic & Formalistic Cinema

Source http://www.wisconsinhistory.org/whi/fullRecord.asp?id=96437

在電影問世初期,就已朝著兩個方向發展:寫實主義和形式主義,最重要的代表各別是盧米埃兄弟的紀錄短片,以及梅里葉所拍攝的各式奇幻影片。然而這兩種風格只是概括而非絕對的名詞,換句話說,很少有電影是絕對的寫實主義或形式主義,而介於兩者間像是大部分的劇情片,會迴避極端的寫實或形式主義的中間風格(但大部分還是會傾向某一個風格),一般稱之為古典電影(Classical Cinema)。

《凱西回家》Cathy Come Home,Ken Loach,1966

寫實主義

以創造現實真貌為旨趣的一種電影風格。寫實主義電影摒棄對被拍攝對象採取主觀的技巧,盡量不使用過於表現的拍攝技巧,試圖保持幻覺-電影中的世界是未經操縱,而較客觀反映真實的世界。也因追求不切割時空的完整真實性,故較常採用長鏡頭,避免繁複的剪接。寫實主義的風格大致來說並不醒目,寫實主義者較關心電影顯現了「什麼」,而不是如何操縱這些元素,但這可不是說寫實主義電影缺乏藝術性,因為最好的寫實主義藝術,最擅長的便是隱藏其藝術手段。就其最純粹的意義而言,盧米埃的「紀實片」(Actualite)可算是寫實主義電影的先聲,而義大利新寫實電影則在劇情片的敘事形式中,追求寫實主義風格。

《厄夜變奏曲》Dogville,Lars von Trier,2003

形式主義

藝術、文學或戲劇中強調形式(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形式主義通常是表現主義者,其極端的例子往往可在前衛電影中看到,這些電影非常抽象,其純粹的形式(非具象的色彩、形狀)構成了唯一的內容。形式主義的起源可追溯至1915年的俄羅斯,因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並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像是蒙太奇電影理論的大將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導演,皆奠基於形式主義的概念,剪接、繪畫性構圖,及音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一般而言,形式主義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是強調藝術內涵存在於形式的創造力之上,認為唯有透過電影的形式技巧,一部影片的藝術意義才得以被傳達出來。

延伸閱讀:電影中的劇場(一): 《厄夜變奏曲》之惡行殘酷劇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