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KANO》

2014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185mins │ 普遍級

 導演:馬志翔

《KANO》是臺灣日治時代的一個小故事,相對於那些把日治時期描述過於悲慘或是過於美好的電影,導演則是透過緩慢的敘事方式帶領我們進入過去的時光,描述一群懷抱棒球夢想的孩子中,跟隨他們追逐夢想的歷程。不若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嚴肅的主題上必然具有某種程度的批判性。《KANO》的導演馬志翔因為本身就是運動員,能夠很深入理解與表現運動員的精神,因此這部電影就像諸多關於運動主題的日本青春電影,很成功地展現主角群努力與熱血奮鬥的過程。事實上,在同年齡的孩子眼中,為了單純的目標而努力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也是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對學生而言其實就是超真實的意義。

《KANO》在電影形式面向,導演與攝影師的鏡頭語言的調度上很成功,掌握棒球的速度與運動員的肢體美學,精彩呈現快慢速度的對比美學。運動場上棒球的緊湊速度、肢體運動的慢動作以及日常生活的緩慢恬靜的步調,整部電影在「速度」面向展現豐富的層次。

整體的電影氛圍與視覺美學值得被細細賞析,雖然主角們身影後那些環境的元素有點刻意被細膩鋪陳,但是電影場景中出現的許多場景與道具都是透過詳盡的考證,因此高度重建日治時代的生活環境,深入其境當時的日常生活,也展現近代臺灣電影所少有的精緻度。有趣的地方是由於過去日治時期照片多是黑白呈現的資料,因此電影刻意呈現低彩度的視覺形式,但是卻透過很多細節物件去堆疊空間與人物的造形與質感,也是美術設計上的成功之處。對比當下臺灣環境充斥高彩度卻缺乏質感的日常生活視覺經驗來說,此種對於造形與質感元素的細膩刻畫,在美術教學上亦可當作很好的範例,可讓學生學習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視覺形式,以及如何像電影美術去改造實踐。

棒球由於是臺灣的國球,我們在小時候都曾經因為棒球運動有很多悸動的回憶,棒球電影的情感投射亦讓我們反省思考,當下環境讓我們產生共同認同的事物真的很少。電影中球隊的球員就像這個社會的縮影,可能大家種族、文化、社會階層都不相同,但是在共同的願景下,必須尋找共同願景才能達成目標,也符合未來臺灣面臨多元種族文化融合的社會情境。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老師(教練)的真情付出與透過棒球所引發的人生哲學,看到學生熱情專注的毅力,也看見了舊時代的點點滴滴。

引導問題思考

  1. 當嘉農贏得全島冠軍,選手們向對方行禮,在他們身後遠方的教練近藤也同時鞠躬敬禮(1:33:40);此外,嘉農輸掉甲子園冠軍賽,吳明捷則是跪在本壘板上垂首(2:50:20)。嘗試分析這兩個影像中的前後景,它們各自說了什麼訊息,產生什麼關係?
  2. 片中吳明捷有位戀人,當她被許配給台中的醫生,吳明捷並沒有特別主動地挽留住這段戀情。對照他在甲子園球場拼死相搏,為什麼他的反應會有這樣的落差?
  3. 你覺得棒球和其他球類相比,有什麼特別需要強調的技巧、戰術、體能要求、或者是跟夥伴的關係?
  4. 帶領嘉農的近藤,和興建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你覺得他們分別怎麼看待台灣這個地方?
  5. 片中安排了札幌選手錠者趁參戰時來到台灣的空擋,特地到了嘉農一趟。這個時間應該是在二戰末期。對照嘉農第一次參加甲子園的1931年。你覺得兩個時點各自隸屬的時代氛圍,有什麼微妙的不同?
  6. 影片中,近藤曾說過球場是神聖的,要求選手即便是練習,進場前也要先鞠躬敬禮;同時,他也兩次強烈表達「野球跟人種有什麼關係?」認為球場上評判表現的標準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試著找找看,在現實中有什麼運動,曾經因為種族或其他分別(比如性別),而產生過歧視或偏見的現象?

 

撰文:陳育祥(美術教師,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問題設計:林忠模(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曾為富邦電影學校負責CNC法國電影教材之譯稿撰寫工作,現為Giloo紀實影音專欄主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