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台灣製片廠

忠義製片廠(工作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發佈於《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https://tf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85434083365ba60ce3caecd01f9ee90#7505

撰文:蘇蔚婧

電影製片廠(Film Studio)是指擁有電影拍攝設施的組織或單位,包含攝影棚、攝影機材、沖洗室以及燈光、錄音、配音、試片等相關設備,部分製片廠會招募演員、編導與技術人才,形成完整的電影產製鏈,也有不生產電影的製片廠,僅將電影設施與片場外租。

二戰後,臺灣的公營製片廠陸續整併成三間,包括接收日人產業改設的「臺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臺製廠)、棣屬國防部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廠),以及合併「臺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屬於國民黨營事業的「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影)。

一般而言,臺製廠主要以攝製紀錄片為主,中製廠拍製新聞紀錄片與軍事教育片,中影則以攝製劇情片為主。然而公營製片廠的路線並非一成不變,臺製廠與中製廠都曾拍攝劇情片,中影攝製的劇情片則致力在意識形態建立與商業收益中取得平衡,如中影總經理龔弘在1960年代策畫的一系列「健康寫實電影」,以及明驥在1980年代起用新導演開創「臺灣新電影」風潮。

民營製片廠則在臺語片一鳴驚人後才興起。1956年,何基明導演在《薛平貴與王寶釧》成功後,在臺中成立「華興製片廠」,有志振興臺語片的林摶秋導演則在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建於鶯歌的「湖山製片廠」也於1958年落成。李泉溪導演也在1957年與成功影業社周天生、布景師黃良雄等人合組「金山電影攝影社」,同業稱為「金山製片廠」,最早租下臺中市民生戲院搭景拍片,後在1960年代臺語片重新興起時於霧峰的廢棄戲院重整,產製大量歌仔戲電影,並送往中影臺中廠進行後製配音,是台語片時代公營製片廠出借設備與人才、技術支援的眾多案例之一。

除了台語片外,原先從事發行的聯邦影業於1965年在桃園八德鄉興建「大湳片廠」,拍出《龍門客棧》與《俠女》,1970年代持續產製武俠電影與文藝電影,更進一步組織院線戲院,從發行、製作到行銷全方面經營,堪稱電影企業。

製片廠見證臺灣電影的發展,隨著政府組織改造,三大公營製片廠僅有民營化的中影仍維持片廠功能,現有的民營片廠則以阿榮片廠規模較大,並投資《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等電影,2015年成立貴金影業,跨足影片製作,是臺灣製片廠轉型經營的代表。

 

參考資料:

唐明珠、薛惠玲(2010)。《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