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基頓:《福爾摩斯二世》
撰文:李振亞
劇情提要
本片劇情分為前後兩段。
前半段裡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 1895-1966年)飾演一名年輕貧窮的電影放映師,一心一意想要成為像福爾摩斯一樣優秀的偵探,鎮日鑽研偵探學的書。除了對偵探工作有熱情,他還對一個美麗女孩也懷抱著熱情,不過同時有一個花心壞蛋也在追求這個女孩。
有一天放映師和壞蛋恰好同時去拜訪女孩,向她示愛。壞蛋趁人不注意偷了女孩父親的懷錶拿去典當,買了昂貴禮物來討好女孩,並且再度趁沒人瞧見,偷偷將當票放進放映師的外衣口袋。女孩父親發現懷錶不翼而飛,要求對每個人搜身,當場在放映師的口袋裏搜出當票,放映師百口莫辯,被逐出門,黯然離去。
回到戲院後,放映師在播放電影時打起瞌睡,睡夢之中他的靈魂出竅,出竅的靈魂看到銀幕上的電影劇情,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便將現實中的女孩和壞蛋,投射到銀幕上的人物身上。壞蛋在銀幕上依舊欺負女孩,出竅的靈魂看見,一急之下,縱身一躍,竟然躍進銀幕,跑進電影畫面裏頭去。
本片劇情後半段的戲中戲從此開始。放映師進入銀幕後,化身為福爾摩斯,終於成為他夢寐以求的大偵探。戲中戲的故事發展也與現實生活有相似之處,現實中的花心壞蛋在戲中戲裡勾結富裕人家的管家,竊走了主人珍貴的珍珠項鍊,並且綁架了主人的女兒,要強迫與之成婚。此時少年福爾摩斯受聘前來探案,經過一連串的冒險,順利救出女兒,找回珍珠項鍊。
電影最後結尾,放映師在放映室中醒來,靈魂歸位,一切恢復到日常生活,他依然是個普通人。他正感到失落之際,女孩跑到戲院來,告訴放映師她已經查明懷錶竊賊就是花心壞蛋,所有誤會都已經冰釋,於是兩人和好如初。
導演介紹
基頓是二十世紀初美國最賣座的導演之一,但他不僅僅是個導演,他還是個傑出的喜劇演員,一名優秀的編劇家,同時他也很可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特技演員。基頓於1920 年到1929 年這十年之間所拍攝的經典影片,堪稱影史瑰寶,後人對他的喜愛尊崇也大多來自於這個階段的片子,這些影片結合了驚人的特技,極具創意的道具和場景設計,魔術的視覺效果,以及雋永的戲劇橋段,許多的作品今天看來不但不顯陳舊,反而還更讓人驚嘆其水平之高,近百年之後依舊熠熠生輝。
基頓原名約瑟夫.法蘭克.基頓(JosephFrank Keaton)1895年10月4日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雖然他到二十五歲才掛頭牌,拍攝了第一部自己的電影作品,但是其實他誕生於一個表演世家,三歲就已經登台做戲。據說他六個月大的時候,有一次從樓梯上不小心摔了下來,小基頓翻翻滾滾從樓梯上端跌到了樓梯下端,坐起身後竟然渾身毫髮無傷,胡迪尼(Harry Houdini)剛好在現場目擊整個過程(是的,就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位傳奇的逃脫魔術師,他和基頓家是世交),不禁驚呼:「他真是摔不爆!(That's a surebuster!)」, 於是Buster(巴斯特)就成了他的暱稱。
也正因為小基頓摔不爆,所以老基頓在小基頓三歲時就帶他上台演出,老基頓設計了一齣短劇,內容是讓巴斯特不斷搗蛋惹惱老基頓,老基頓一發火就把他一把抓起,到處亂扔,扔進舞台布幕,扔進舞台樂池,甚至扔進觀眾席,小基頓也果真不負他的暱稱,不管這個戲碼看起來多麼粗暴,他幾乎從來不受傷,連瘀青都很少,天賦加上訓練,基頓練就了一身摔打跌碰金剛不壞的本事,造就出他後來獨一無二的表演風格。
基頓於1917 年進入電影圈,起初在別人的電影中擔任配角,到了1920 年,他首度擔綱演出自己掛名的電影,自此開啟他表演生涯的黃金十年。從1920 到1929 年,他創造力旺盛,拍攝了各種長短影片,數量超過三十部,有許多部到今天依舊在全世界各地放映,廣受歡迎,歷久不衰。最有名的有《待客之道》(Our Hospitality,1923),《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航海家》(The Navigator,1924)、《七次機會》(Seven Chances,1925)、《將軍號》(The General,1926)、《船長二世》 (Steamboat Bill Jr.,1928)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BFI)於2002 年做了一份全球調查,對全球所有的影評人和電影學者發出問卷,選出史上五十大名片,《將軍號》名列第十五。基頓於1928 年正當鼎盛之際,與好萊塢大製片廠米高梅(MGM)簽了一紙合同,成為米高梅旗下一員。這個合約是基頓一生演藝事業最大的失策,此後基頓一路急轉直下,再也無法恢復先前的創作活力。
1928 年以前基頓的拍片方式有些類似獨立製片,在整個影片的攝製過程裏,絕大部分的決定都掌握在基頓的手中。基頓多年的豐富舞台經驗,塑造了他特有的表演風格,他的表演橋段既周詳又隨性,一方面他事前需要精準的計算,以確保順利執行他大膽的特技和花樣百出的道具場景,但另一方面,他從來不用劇本,他的直覺敏銳,即興能力強,又喜歡出外景,往往到了拍片現場,他會因應現場的狀況,對故事當場進行修改。這種製片方式與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公司文化完全不相容,大製片廠的影片製作,每一個階段都要預先做好詳盡計劃,然後執行過程中一切以劇本為依歸,不准中途另出新意,或是隨便改動。這種製片方式預算控制精準,拍片效率高,米高梅一年可以拍攝發行幾十部電影,但是對於基頓這種天才型的創作者,米高梅片場流水線式的生產流程,卻是最惡劣的工作環境。
另外一個不利的因素是1927 年影史第一部賣座成功的有聲片《爵士歌手》問世(The Jazz Singer),好萊塢所有的製片廠都急切地要從默片轉型為有聲片,米高梅自然也不例外。早期有聲片的拍攝沒有事後配音,全部都是現場同步收音,而當時的錄影技術限制很多,為了確保錄音品質,攝影機和錄音設備必須放在一個大隔音箱裏,避免轉動噪音干擾錄音,麥克風也必須技巧地隱藏起來,所以演員的移動必須遷就麥克風的位置,拍攝場地必須保持絕對肅靜,這種拍攝方式與基頓那種動態能量極強,喜歡出熱鬧外景的拍片方式大相逕庭。其實基頓雖然是個肢體演員,但是從小在舞台上的表演經驗豐富,說學逗唱樣樣能,道白唱歌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他忽然被要求轉變成為一個對白演員,以臉部表情作為主要表演工具,其不適應的狀態可想而知。偏偏與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合約基本上等同賣身契,演員被剝奪一切的自主權,只能聽從公司的安排。這種種的挫折讓基頓轉向酒精尋求慰藉,儘管他依舊維持每年演出一到兩部片子,但是片子的水準年年滑落,遠不如昔。短短五年之後,到了1933 年米高梅終於開除了基頓,此時的基頓已經失去了創作活力,失去了幾年前那種充滿爆發力的輕盈身姿,失去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庭,成為一個酒鬼。
所幸基頓沒有迷失太久,離開米高梅之後於他反而是解脫,後來認識了一個比他年輕二十三歲的女孩愛蓮娜.諾瑞斯(Eleanor Norris),兩人於1940 結婚。愛蓮娜是基頓生命中的天使,是他最忠實的影迷。基頓努力戒酒成功,回到演藝圈,演出各種電影和電視劇,直到1966年2月1日以肺癌逝世於美國加州。
儘管1930年代之後,基頓早年的輝煌成為昨日黃花,他再也沒有拍出值得紀念的作品,但是他依舊是影藝圈裏受尊敬的長者,美國電影協會於1958年頒給他榮譽獎,於1999年選出的影史最偉大的傳奇演員,基頓在二十五名男演員中名列第二十一。
影片人物
斜線前為現實世界中的人物,斜線後為戲中戲的人物。飾演女孩父親的就是基頓的生父,老基頓。
放映師/少年福爾摩斯(巴斯特.基頓飾演)
女孩/ 女孩( 凱瑟琳.麥奎爾(Kathryn McGuire)飾演)
女孩父親(喬.基頓(Joe Keaton)飾演)
花心壞蛋/綁匪竊賊(Ward Crane 飾演)
戲院經理/少年福爾摩斯助手(Ford West 飾演)
雇工/管家(Erwin Connelly 飾演)
更多教案內容請點選相關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