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論林摶秋導演《丈夫的秘密》、《五月十三傷心夜》、《六個嫌疑犯》

撰文:陳睿穎(現為國家電影中心研究發展組專案助理研究員)

「我就不相信台灣人在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會興盛不起來!」

擋不住的霸氣外露,這是林摶秋曾在公開場合說過的話。林摶秋,日治時期到戰後活躍於新劇運動的留日學生、劇作家,也是戰後的實業家。年輕時他是個活力滿點的知識青年,透過一齣齣舞台劇的搬演,再現人情冷暖,揭發社會現實,也實踐熱血覺青的社會改革理念。但是二二八事件爆發,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台灣社會漫長的噤聲時代,他中斷了戲劇活動,接掌家業,成為了一位實業家。1956年台語片時代來臨,文化人們又看到了當年的未竟之業,出資拱林摶秋自己出來做片廠。林摶秋曾經待過日本東寶,是那個年代在台灣極少數真正有過片廠實務經驗的人。自己的電影自己拍,林摶秋當仁不讓,他捲起袖子親自下海創辦了玉峰影業及湖山片廠,矢言要做好的台語片,要做產業的領頭羊。他的公司免費招收學員,不跟學員簽約,擺明了是幫整個台灣培養影業人才。後來,雖然天不從人願,玉峰從落成到落幕只有短短的8年,但是他不僅真的帶出一批電影生力軍,也著實拍出了今天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放了60年依舊溫潤的幾部滄海遺珠。

其中國家電影中心典藏了1960年的《丈夫的秘密》(原作名《錯戀》,《丈夫的秘密》是刪剪版)、1965年的《五月十三傷心夜》及《六個嫌疑犯》,並且都已經數位修復完成,可以看到這些經典作品最原汁原味的面貌。我們一併奉上,也邀請大家一起來看看林摶秋的野心之作。

其中《錯戀》是一部女性通俗劇,改編自日本的大眾小說之前半部,及同名電影。把一段發生在同窗好姊妹之間的三角風波故事,提升到省思家庭秩序、性別權力的高度。《五月十三傷心夜》是林摶秋的原創劇本,基本架構同樣是一段親姊妹的三角戀,但是又結合了更多的對立衝突和戲劇元素,使得《五月十三傷心夜》不只是愛情電影,更是一部成長電影。本片由當年的信東藥廠出資,其中企業形象置入的手法非常高明,實在可以作為今日影視作品的範本。最後的《六個嫌疑犯》是一部偵探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及電影。黑色電影在早期台灣電影中相對少見,但是林摶秋成功的處理了複雜的案情與錯綜的人物關係,不僅把台北拍成一個有如東京一般迷離而現代的大都會,劇中每位主角都拿出看家本領來飆戲。兇手是誰?也考驗觀眾解謎的智慧。

受到劇運理念的影響,林摶秋的電影從來不是廟堂裡曲高和寡的個人藝術品,而是跟我們一起站在人群中,演給身邊親朋好友哭哭笑笑寓教於樂的大眾電影。他認為電影就是要讓觀眾好看好懂,才能真正實踐他提升本土文化的理念。所以他要拍的是台灣人的台語片,他要直接跟我們的阿公阿嬤講故事。他講出台灣人生活中的民情風俗,所以《五月十三傷心夜》裡,主角們總要去掃墓,農曆五月十三要去看大稻城迎城隍鬥鬧熱;他一針見血的戳出台灣社會的父權規則,所以《丈夫的秘密》(《錯戀》刪剪版)裡面,面對老公劈腿,前來勸和的舅媽會說:「他對別人有情,對妳也才會有情。」林摶秋個性風趣幽默,對戲劇節奏掌握獨到,所以我們在《六個嫌疑犯》裡會看到逞凶鬥狠的流氓一個轉身脫掉上衣,用滿版的背部刺青恐嚇主角,可是這一邊卻冷得直打噴嚏。

林摶秋的導演作品,不管是改編或是原創,都由他自己動手寫劇本。在林摶秋筆下沒有活在雲端的人,劇中人物與他們的家庭狀況、職業類型都是重要的故事背景。或許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老闆,或許受到日本電影的深刻影響,他的電影特別注重主角的職業生活,所以我們不會看到鎮日遊手好閒只會談戀愛的男主角,而會看到重要的情節發生在上班時間的工作場所,不管那是辦公室、工廠或酒家,也會發生在下班後三五好友喝兩杯的社交場合。除了職業,林摶秋也用了較多的周邊人物來構築出主角的家庭與社會網絡,這個互信互助的人際網可能會是高中同學、鄉下同鄉、或者是親戚。例如《丈夫的秘密》中在家裡幫忙的阿月其實就是女主角的表妹,她們兩個會肩並肩坐在樓梯上等男主角回家帶她們出去玩。這層關係不說出來其實無損故事的推進,但是多一點細節、多一層結理,就讓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了溫度。這種對人際情感的精雕細琢除了讓角色更為立體更為可親,更使得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拍出了一個根植台灣本地、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小社會,人與人之間無論善緣惡緣,那種彼此的牽絆具體而微的照見了現實人生,這也是他電影中最迷人的靈光。像是《五月十三傷心夜》裡,兩姊妹的房東一家人(武拉運飾演房東先生)、女主角的同事美美(素珠飾演),男主角的祖母(英英戴了一個缺了門牙的牙套飾演)都是這類功能強大且畫龍點睛的綠葉角色。有些電影看了以後會令人無限神往,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在電影中的時空,而林摶秋的作品就有這樣的魅力。

在戰後台灣電影的從業人員中,不乏留日青年,也不乏知識份子,但是在那個年代,有機會且有能力將自己的社會文化理念、自我性格揉合成一種作者風格的,林摶秋絕對是其中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層次豐富,即使受困於當年的產業環境、被電檢制度整到幾度想放棄,然而他的電影仍然極盡細膩與講究,不管是道具、搭景、音樂,還是場面調度,都做到那個年代所能及的最好。尤其劇本的強大,讓想要娛樂的觀眾能得到好的娛樂,想要深入談電影的觀眾至今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撰文:陳睿穎

宜蘭人,大學學電影,研究所念台文,碩士論文為台語電影的家庭通俗劇。現為國家電影中心研究發展組專案助理研究員。從事過的工作包括網站資料庫、博物館典藏、電視節目以及電視新聞,醉心於台語片及其時代。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