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數電影的人》Archiving Time

2019 │臺灣TW │彩色Color │63mins │普遍級

導演:盧元奇

電影簡介

國家電影中心自行企劃、監製的紀錄片《數電影的人》,以電影中心典藏組,以及數位修復組工作人員為主角,跟隨他們不遠千里蒐尋電影膠卷,經過悉心典管、檢查、整飭,終將膠卷交付數位掃描,而後數位修飾,竭力使產製於數十年前的動態影像,透過數位格式「再生」的過程。

推薦

影片展示電影中心過去四十年來蒐集、典藏、保存、修復電影膠卷的成績;同時具有極高的資訊價值,堪稱膠卷保存暨修復知識的精彩「懶人包」。這些電影需要積極典藏、保存及修復,是因為承載影像的膠片高度脆弱、易損。在時間裡與各樣環境因素交相作用,膠片可能褪色、染霉、發酸*;而反覆的放映,又在影格表面留下刮痕。這些縱是歲月的印跡,卻是影像記憶的大敵。

「數電影的人」,是悉心救援一個個影格,對抗歲月跡象,以留存影像歷史(或歷史影像)的人。他們在影片面目清楚,既有具象的身體勞作,更有抽象的感性抒懷。觀眾依隨攝影鏡頭,宛如親歷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片庫,按部就班點數存藏、修復業務的作業歷程。在蒐藏人員踏破鐵鞋尋得可供典藏的影片之後,膠片到臨庫房,首先需有齊心合力的搬運程序。其後進行檢視、入庫;整飭人員小心翼翼敲撥片盒,才使珍稀膠卷重見天日。而後整飭實作,整飭員需得不厭其煩修整損破的膠片齒孔、除抹老化的影格接合膠。最後數位掃描,一秒掃得三個影格,數位修復師方得為一格格畫面掃除刮痕、清除髒污,調光師替影像找回褪逝的色澤,而音效修復師儘力還原影片舊有的聲色。

「數電影」工作有其理念。電影裡,存藏、修復影片的人說,喪失膠片刻留的映像,是一種「失憶」,後世可能從此再尋不到舊時代的模樣。透過片中向電影中心求尋國歌短片的退伍軍人,此番關於「記憶」的說法,得到完美的實證。退伍軍人觀看國歌短片,可以憑藉影像細數歷史;在他眼中,每一格畫面都是回歸往昔的線索。由此角度觀之,影像沒有品味高低之分,各自保留時間進程的一小部分。

引此片做電影教材,最直截的用途,是藉其深入淺出的表現語法,簡介影像修復、保存的程序,並解說影像資產的價值。不過,一如所有「知識型」影片,《數電影的人》裁剪具體可攝錄的「事實」,才成就傳遞特定資訊的效果。好比電影前段,國家電影中心兩位蒐藏人員抵達南投,拜訪「阿松電影資料館」,資料館主人慷慨放映老電影《觀世音與海龍王》供兩人觀賞。在精巧的舊式放映機下、已然褪色的影像之前,兩位觀眾目不轉睛;這是在頌揚對電影的熱愛。電影中段,一連串街頭放映拼接影廳放映的畫面蒙太奇,口白配搭電影蒐藏人對錯失影像的喟嘆;這是在砌堆、表彰電影世界的珍貴與魔幻。類似的主觀宣揚無需研判真假對錯,卻是影片中諸多「事實」之所以具備說服力的(部分)理由。
 

電影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習者探問知識影像的美學表現,從而共同追究,所謂知識,究竟是種紀實,抑或是種觀點。

*延伸閱讀:《消逝的後街光影》

引導問題思考:

1.「數電影的人」指的是哪些人?你記得他們的職稱嗎?為什麼稱呼他們數電影的人呢?

2.數電影的人為什麼要數電影?

3.電影開場之後不久,來自國家電影中心的兩個工作人員抵達南投,拜訪「阿松電影資料館」。「阿松電影資料館」主人帶他們瀏覽自己收藏的電影膠卷,中途出現一個畫面,是在一棟很老的房子裡,堆滿了鏽蝕的膠片盒。請問,這個畫面給你什麼感覺,或是聯想?製作這部電影的人,為什麼特別在這個片刻,呈現這樣一個畫面?

4.影片裡出現很多電影從業人員;每一個從業人員被介紹出場的時候,都會特別說明他們工作的年資。這個資訊對你來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你覺得,製作電影的人為什麼標示這項資訊?

5.這部影片裡有人說,失去電影膠卷,就是「失憶」了。他為什麼這樣說?在影片裡,有哪些片段內容,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嗎?

6.電影的前半,有一個退伍軍人請國家電影中心幫忙尋找國歌短片,當時的時間是2019年。電影的後半,國家電影中心協助連燕石導演數位化他的作品《丁蘭二十四孝》,當時的時間是2018年。為什麼影片不按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順序,安排它們在電影中出現的次序呢?這樣的安排有什麼目的嗎?

7.電影的結尾,有兩位電影數位修復師到胡金銓導演的墳前祭拜。你覺得他們為什麼這樣做?這個結尾留給你什麼印象或感覺?

8.你覺得,你手邊有哪些物品可以小心保存下來,以後成為其他人認識電影、回憶舊時代的根據?

撰文:毛雅芬

※本影片可於會員專區觀賞全片,需先至會員專區以學校信箱註冊,登入後即可觀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