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4影像教育種子教師研習《小畢的故事》|線上研習二

講師:王萬睿(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

日期:2024.08.20

地點:線上

片單:陳坤厚導演小畢的故事》(1983

小畢的故事》上映於1983年,由陳坤厚執導,改編自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這部電影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重要作品之一,從青少年成長的視角,以寫實風格深刻描繪1980年代的臺灣,在經濟起飛時的社會變遷與城鄉差距的議題。

由於其深刻的人文關懷與歷史意涵,《小畢的故事》常被應用於影像教育課程,特別適合作為討論以下主題的教材:

  • 社會結構與成長議題:適合與生命教育、心理輔導等課程結合,探討雙親離異後的親子關係及青少年心理發展,也可利用電影中的背景討論傳統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對立與轉換。
  • 語言與文化認同:片中大量使用國閩語交替,除讓學生了解當時的語言政策外,也可讓學生思考語言與身份認同的關係。
  • 影像敘事與電影分析:透過分鏡、旁白、鏡頭運用的解析,培養學生的影像分析的能力。

 

在臺灣,看電影常被視為休閒娛樂的選項,且教師們僅將影像視為引起學習動機的輔助媒材,而透過此次研習,教師們已意識到電影除了娛樂或引起動機的媒材外,更是一種培養批判思考的關鍵媒體工具。

以《小畢的故事》為例,電影中的敘事方式、旁白設計與時代背景的呈現,都是值得深究的教育元素。研習中,講師特別提到朱小凡的七段旁白,是影像敘事的細膩安排,以前觀看時,都只關注劇情發展,之後再遇到類似的獨白片段時,會開始思考片中敘事者所面對的選擇是如何影響觀眾理解的,甚至如何改變故事的情感層次。此外,對於影像中的語言運用,如國語與閩南語的交錯,也讓能讓教師們反思不同語境下的文化意涵。

另外,也有教師表示聽完講師分享後,重新思考影像教育的實踐方式。之前在課室中,影像教學的重點僅是讓學生觀看影片後撰寫心得,而在這次研習的討論,發現適當的引導與問題設計,是可讓學生更深入探索影像背後的社會脈絡,例如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來理解劇情,能培養更深刻的同理心。同時,針對影像分析的步驟,如影像剪輯、鏡頭語言與符號運用,也能幫助學生培養更細膩的觀影能力,而非僅僅停留在劇情表面。

影像教育資源方面,教師們也期待國家影視聽中心及台灣電影研究中心,未來還能舉辦更多類似的研習,以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們,影像教育實踐的觀點與方法,讓學生透過影像學習更加多元且深刻的思辨能力。

文字記錄:劉身威

影視聽中心教育資源借用參考網址:https://edumovie-tfai.org.tw/teachingaid/list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影視聽中心教育推廣專員-劉身威

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