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4影像教育種子教師研習《蘋果的滋味》|實體研習二

講師: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

日期:2024.11.09

地點:影視聽中心多功能教室

片單:萬仁導演《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1983)

影像教育種子教師研習:影像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影像教育不只是觀看,更是一場爬梳歷史、社會、人文的過程。在本次影像教育研習中,參與者透過經典臺灣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的其中一段《蘋果的滋味》,深入探討影像如何成為教育的重要媒介。在國立中央大學林文淇教授的引導下,教師們重新審視影像在課堂上的應用,從技術面到議題切入點,皆獲得嶄新的視角。

經典電影如何融入影像教育?

許多教師原先認為學生難以理解年代久遠的作品,但經過本次研習,大家發現,透過適當的導引與背景鋪陳,經典作品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引起學生共鳴,此為林文淇老師特別強調:「即便是舊電影其價值依然深遠」的原因。例如本次的觀賞片單《蘋果的滋味》,雖然描述的是過去的時代,但其探討的社會階級、親情與現實壓力等主題,至今仍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因此這部片具高度的教育價值。

多位教師表示參與研習後,他們對於影像教育的思考變得更加立體。例如一位長期在學校開設影視教育課程的教師提到,這次研習讓他更了解如何透過「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的引導,讓學生不僅觀看故事情節,還能深入挖掘影像背後的社會意涵。另一位教師則表示,自己原本只是希望收集更多影像作為課堂素材,但經過本次學習,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學生透過影像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僅是被動接受視覺資訊。

從《蘋果的滋味》反思影像教育的可能性

研習中特別提到了《蘋果的滋味》這一段故事。片中,主角阿發一家人原本過著很貧困的生活,無奈地接受命運,卻在一場車禍中因禍得福,反而翻轉了家中的處境。這段情節引發教師們熱烈討論:如何讓學生透過影像理解社會階層與人生選擇?如何引導學生從影像中的細節,如畫面構圖、角色動機、時代氛圍等,來進行深度解讀?

有教師提到,這次研習讓他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例如,從「食物象徵」的角度,討論蘋果在故事中的意義——是甜美的夢想,還是遙不可及的希望?也有教師提到,他希望在未來的課程中,設計學習單,讓學生思考角色在不同處境下的抉擇,進而培養同理心與批判思考能力。

影像教育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研習的另一個重點,是如何提供更完善的資源來支持影像教育的推廣。教師們普遍希望能夠獲得更多電影的背景資料、學習單範例,以及影像放映資源,讓教學更具體可行。此外,分級片單與電影解析也是許多教師關心的議題,因為這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選片,確保學生能夠觀看適合的影像內容。

針對未來的活動方向,教師們提出許多期待,包括:定期舉辦影像教育研習、開設課程共備工作坊、搭配主題展覽進行影像討論,以及分享具體的教案設計等。這些建議顯示出,影像教育不僅僅是觀看影片,更是一個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建構的學習過程。

影像教育的多元可能

這場研習讓參與者深刻體會到,影像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看見」,更在於「理解」與「對話」。透過《兒子的大玩偶》這樣的經典作品,教師們學習到如何透過影像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議題,並讓影像成為跨領域學習的重要媒介。

未來,隨著影像教育的發展,我們期待更多資源、更多對話,以及更多像這樣的研習,讓影像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成為啟發思考、培養素養的橋樑。

文字記錄:劉身威

影視聽中心教育資源借用參考網址:https://edumovie-tfai.org.tw/teachingaid/list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影視聽中心教育推廣專員-劉身威

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